因應全球變局強化供應鏈韌性刻不容緩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共同舉辦2025玉山安永科技論壇。
近年地緣政治與國際政策不確定性加劇,企業因應風險加速全球布局,供應鏈治理與風險管理成為關鍵議題。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攜手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舉辦「2025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從全球風險到治理升級:供應鏈韌性與技術驅動的未來關鍵」,聚焦供應鏈韌性與風險治理,從地緣政治、法規變動到數位治理工具的應用,協助企業強化供應鏈體質,迎戰多重挑戰。
台灣供應鏈具韌性,強化內需、投資為未來挑戰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在致詞時開宗明義點出「韌性」的意義,就是「拉了不會斷,扯了不會爛」,在面對危機與變局時能夠隨機應變的能力,貼切形容台灣資訊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特質。今日全球新變局,雖然看似源自美國川普政府的政策,但真正的背景是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後累積的龐大經濟實力,才導致中美形成兩大板塊碰撞,進而引發全球產業的劇烈變動。因此,談討全球風險管理,必須注意隱藏在板塊下的衝撞情形。童理事長指出,在這樣的變局下,台灣企業必須從技術、客戶、資金、製造基地到永續夥伴關係等面向,全面調整全球布局策略。
面對外界擔憂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業者赴美設廠將導致掏空台灣,童理事長表示充滿信心,認為不會發生。他以鴻海將製造基地從中國廣東龍華移至河南鄭州為例,說明只要企業的技術研發、資金調度與接單決策的「指揮中樞」仍紮根在台灣,就不存在掏空的問題。企業生產據點的全球移動,是應對挑戰、展現韌性的正常現象。此外,他分析,台灣供應鏈移出中國、走向全球的主因,中美對抗政治因素僅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更關鍵的七成因素在於中國自身的經濟結構轉變,包括少子化和工資高漲的挑戰,才是促使供應鏈分散的根本原因。
童理事長提醒,美國是目前全世界和台灣科技業最緊密的合作夥伴,但是美國並不代表全世界。我們很容易將美國關稅直接等號於全球危機,但事實並非如此。關稅的影響僅限於美國境內,不超過美國一年約28兆美元的GDP範圍,其他國家的消費並不受美國關稅影響。
他進一步指出,如今台灣企業已證明有能力應付變局。無論是關稅挑戰,或全球工廠重新布局考驗下,台灣資通訊電子、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產值仍蒸蒸日上,甚至引起美方要求赴美更多的投資。由於產業特性,台灣外貿總額超過GDP 100%,這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相當罕見。雖然這顯示台灣產業的強大競爭力,但也反映國內內需市場相對不足。他呼籲,台灣在持續強化供應鏈韌性的同時,也應積極刺激國內投資與消費,避免資金閒置,並祝福台灣走遍全球的供應鏈的韌性能夠持續提升,替台灣帶來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致詞時表示,供應鏈管理是現在台灣最重要的一環,無論是因應歐盟關稅要求、產業合規要求或競爭調查等面向,都需要供應鏈提出證明。
迎向川普2.0,台商關稅減免兩大關鍵策略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服務部執業會計師吳雅君在「當關稅成為戰略槓桿:企業營運決策的挑戰與機會」專題中,解析川普 2.0 時代的關稅政策。她指出,美國對原產地的認定並無統一標準,而是依進口目的不同,分為相對客觀的「優惠性原產地規則」與相對主觀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在報復性關稅領域,美國海關採用嚴格且主觀的「最終實質轉型」標準。
以面板顯示器為例,只要關鍵製程在中國,即使最終在墨西哥組裝,美國仍認定原產地為中國,需承擔最高45%的疊加關稅。她並提醒,部分台廠在越南設廠,若採「越南轉運」意圖規避關稅,反而可能觸發懲罰條款,使關稅提高至75%。
面對此情勢,她提出打造韌性供應鏈的三項策略:其一,運用關務減免措施,例如善用「首次銷售原則」或在調整製程後向美國海關申解釋函令,取得官方原產地認定;其二,建立多點生產基地,分散風險;其三,採用能因應多變貿易環境的ERP系統,提高彈性。
她並分享台商赴美投資時的最佳架構,建議透過控股公司與營運公司切割資產與風險,同時留意高階主管派任安排,以避免引發台灣母公司的所得稅問題。
防堵資安風險,企業應備完整風險管理框架
安永諮詢服務執行副總經理陳志明指出,地緣政治、技術變遷與駭客攻擊等風險,使供應鏈韌性重要性持續升高。資安威脅尤為關鍵,不僅來自內部或合作廠商,也可能因Cloudflare、AWS等大型服務商異常造成衝擊;產線OT設備、物流夥伴或資料處理廠商若發生個資外洩、核心資訊遭竊,後果更為嚴重。此外,企業導入AI服務的安全性亦成為供應鏈資訊管理的重要項目。
有鑒於此,國際供應鏈韌性規範趨勢正朝向「關鍵資訊基礎設施保護(CIIP)」與「經濟安全」方向發展,緊隨美國、歐盟腳步,台灣也積極強化供應鏈資安架構,例如限用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等。
陳副總建議企業建立完善的供應鏈資安風險管理框架,從合約、技術到流程多面向評估並強化風險控管。他強調,供應鏈安全是全公司、跨部門的責任,合作廠商動輒數百上千,必須運用自動化與可視化平台進行監測,才能有效管理整體供應鏈風險,提升韌性與即時應變能力。
企業全球布局,應打造強韌「先進供應鏈計畫」
安永企業管理諮詢服務總經理黃昶勳指出,AI需求激增、地緣政治與能源轉型使不確定性升高,安永調查顯示 78%執行長認為供應鏈中斷是未來三年最大風險。因此,多元與多地布局已刻不容緩。他強調,應對多元供應鏈的核心在於「供應鏈計畫」,但台灣企業常聚焦工廠排程,各國據點難整合,加上以產品為中心的線性流程與部門本位主義,反應速度慢。多數企業仍以ERP管理供應鏈,但ERP以財會與內控為主,已難滿足全球化供應鏈需求。
黃總經理以豐田(Toyota)、蘋果(Apple)等國際企業為例,說明無論是垂直生產或全球採購,企業必須從更宏觀的視角規劃供應鏈安排,導入先進供應鏈計劃平台APS,如同一座中央控制塔,將資訊整合、同步到所有部門,並加速數位化、引入智能工具協助管理,再佈局AI整合所有軟硬體,甚至與實體AI如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結合,達到更有效率、具韌性的供應鏈管理。
AI賦能供應鏈實現自主協調,從容應對變局
Kinaxis 亞太、日本與印度地區專業服務副總裁蕭君強指出,供應鏈成敗取決於能否掌握持續的破壞、大量數據與技術創新,而最核心的是面對變化時能快速、即時反應。例如華碩因應關稅衝擊,需要模擬產線轉移與尋找新代工廠;但在傳統供應鏈模式下,部門間資訊不透明、資料不共享甚至相互衝突,反而造成決策緩慢與調整困難。這也印證「供應鏈計畫」的重要性,它是跨部門協作的起點,也是供應鏈的大腦,透過單一平台透明共享資訊、連結上下游利害關係人,建立信任並能快速進行策略模擬,評估產線移轉與經濟效益,協助企業更從容地做出關鍵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