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零碳永續高峰論壇 產官學共商碳有價新局 童子賢理事長、許乃文監事應邀演講
▲2025零碳永續高峰論壇貴賓合影,左起為雲豹能源副總經理譚宇軒、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鏡電視總經理蔡滄波、鏡週刊總編輯吳明儀、經濟部長龔明鑫、鏡週刊社長裴偉、台灣玉山理事長童子賢、台灣玉山監事許乃文、勤業眾信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南畝王生技執行長林宗富。(鏡週刊提供)
台灣碳費制度於今(2025)年正式上路,宣告我國邁入「碳有價」時代。為促進產官學界的交流與合作,《鏡週刊》特別舉辦「2025零碳永續高峰論壇」,邀請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與監事許乃文出席並發表專題演講,與各界領袖共同探討減碳行動與永續發展的未來方向。
台灣為全球產業夥伴 應理性選擇能源政策
童子賢理事長於論壇中以「減碳運動的過去與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開場即拋出核心問題:「今天為何要談減碳?」這是因為地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已對人類生存構成嚴重威脅,暴雨釀災、海平面上升、旱澇不均與糧食減產等現象頻仍,不僅稀土資源短缺,連雞肉、豬肉、牛肉、小麥等基本民生物資也可能因氣候變遷而短缺,形成生存風險。研究顯示,氣候變遷肇因於人類追求發展過程中大量使用石化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身為全球產業的重要夥伴,台灣應善盡職責,積極減少碳排放、規劃負責任的能源政策,以確保國家和人民健康的長久發展。
童理事長分析,從過去45年的數據來看,台灣用電需求已呈現趨緩,不再無限成長。他強調,「不用自己嚇自己」,只要選擇正確的能源組合並穩健推動政策,台灣完全有能力同時達成穩定供電與減碳目標。2024年台灣的總用電量達2,833億度,若能源政策選擇錯誤,恐導致全國付出數千億元的代價。台灣在追求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仰賴石化燃料發電,不僅造成PM2.5、二氧化碳污染空氣,也讓國民健康付出代價。目前不排碳的乾淨能源僅占17%, 2025年甚至降到13%。
童理事長表示,使用能源必然有出代價,關鍵在於選擇對環境衝擊最小、成本最合理的方案。綠能雖具理想性,但太陽能、風電受限於土地和自然條件,且太陽能板、材料有其年限,很難使用超過30年,也有無法穩定長期供應的問題。相較之下,在安全與廢料可控的前提下,核能就是一個理性的能源選擇。
他說,台灣人不必害怕核能。目前核電僅占全國發電約一成,然而歐盟27國平均核電占比達23.6%,美國維持17.3%,中國大陸潔淨能源占比高達41%,英國更於2024年宣布全面停燒燃煤。這些例子顯示,全球正積極支持低碳能源轉型。與台灣地理條件相似的瑞士,同樣多山且土地有限,卻擁有較高比例的核能發電,展現核能與綠能並存的可行性。
童理事長說明,石化燃料發電占污染總量的60%,交通運輸約15%,「這兩個領域的改善就是我們的未來。」產業用電合計占用電量達74%,應優先供應具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台灣產業目前如果把電用在電動車、半導體和AI,是先進與文明的象徵,應該要盡量滿足這一類「高CP值」產業的用電。他舉台積電為例,其用電量不及石化業者如台塑四寶,但卻為台灣創造護國神山的產值,這就是一高CP值的產業。
童理事長坦言,淨零碳排是一條艱難的路。若要以森林吸收碳排來完全平衡現況,需九個「台灣」大小的森林,實際上難以達成。根據COP28目標,全球控制暖化升溫在1.5度內,需要以2019年為基準減碳43%,目前為止,目前全球進度落後,台灣的落差更為顯著。
童理事長呼籲,面對愈趨劇烈的極端氣候與環境挑戰,台灣作為「地球良好公民」與「全球產業夥伴」,應積極投入減碳行動。減碳不只是道德良心的責任,更有現實意義。當其他先進國家開始對台課徵碳稅,可能增加3,000億到8,000億元的成本,如果這些成本留在國內將更有效益。他強調,國家產業應負起責任,更積極發展不排碳能源,若缺乏核能的助力,台灣將難以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台灣離岸風電成果斐然 綠電黃金交叉啟動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監事、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CIP)亞太區域總裁許乃文也受邀於論壇進行專題演講,主題為「資金驅動綠色轉型:從基金視角看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分享CIP在台灣投資離岸風電的實務經驗。她以位於台中外海的「渢妙一號」風場為例指出,該風場是台灣首座完全脫離政府躉購電價補貼、走向百分百商業化的大型離岸風場,已與聯電、聯發科、台灣大哥大、遠傳及Google等龍頭企業簽署長期購電協議,是台灣能源轉型具指標性的風場之一。
許監事表示,CIP具備「有錢、會蓋」的雙重優勢,其資金主要來自全球超過兩百家的退休基金與國家主權基金,投資範疇涵蓋太陽能、風力發電、電池、儲能、綠氨與綠氫等多元再生能源項目。目前CIP在台灣投入三座離岸風場建置,包括彰芳西島風場、中能風場及渢妙一號風場。
針對企業綠電成本議題,許監事分析,目前綠電費率雖相對偏高,但隨著工業用電價格逐步上升,未來將出現「黃金交叉」;企業購買綠電不僅可履行減碳承諾,也能有效分散電價波動風險,確保長期營運成本穩定。
她並指出,台灣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在短短數年間已躍居全球前五名,推動本土風電供應鏈的成長與成熟,是極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CIP除深耕再生能源投資外,也積極參與地方發展,與社區合作舉辦多元活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與ESG永續精神,期盼透過國際資金與在地合作,攜手推動台灣邁向綠色未來。■
更多《鏡週刊2025零碳永續論壇》精彩會後報導整理,請見以下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