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AI人才庫需求孔急 各界共商教育大計



AI浪潮席捲全球,帶來更多的機會與挑戰,掌握好AI,也能提升國家競爭力。然而,少子化及教育政策改變,台灣高階人才庫不足,使半導體到傳產均面臨人才短缺的窘境。如何培育未來人才,厚植下一波產業競爭力,成為當務之急。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與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台新新光金控、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富邦集團、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等單位於2025年9月25日攜手合辦「2025國鼎人才高峰論壇」,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同關心探討關乎台灣未來的重要議題 。

向來關心人才發展的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在開場致詞時指出,產業界普遍關注在半導體產業之後的「下一座山在哪裡」。然而,自108課綱改革以來,高科技人才培育環境不利於產業需求,加劇缺才危機。相較之下,中國大陸持續全力投入半導體人才養成,近年中低階晶片產量持續成長,並積極發展先進製程;同時,AI更是各家公司積極投入布局的核心領域,值得台灣深切警惕。

王伯元董事長表示,人才是台灣最重要的資產,必須「育才、引才、用才、聚才、留才」五項並重。他以歷史為鑑舉例,戰國時期秦國重用各國人才而得以富強,而三國時代諸葛亮因未能善用人才,導致北伐失利。這些故事凸顯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重要啟示。

少子化難擋,以開放友善環境納才

台灣工商界過去常提到台灣的「五缺」,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與缺人才」的情況。對此,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致詞一開始便表示,他並不完全認同。他指出,缺乏天然資源並不表示國家無法發展;而當前會討論缺人才的議題,正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很好,各行各業需才孔急,反而是一個正向現象。

童子賢理事長強調,台灣經濟若要持續蓬勃發展,仍有幾個核心課題需要解決:法規、人才、能源、文化。其中,關於取得優秀人才,其關鍵根本在於教育。尤其面對少子化,台灣更需要慎重思考如何吸引國際人才前來發展。

他以美國為例,好萊塢的妮可基嫚與阿諾史瓦辛格等優秀演員都不是出生於美國;矽谷有來自台灣的黃仁勳、蘇姿丰;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甚至美國現任第一夫人也是移民;二戰後大量猶太科學家移居美國,也促成了美國科學的躍進。這些案例顯示,美國能在科技與文化領域領先世界,與其長期吸納全球人才密切相關。

台灣同樣如此。廣達電腦創辦人林百里、梁次震原本來自香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則是在56歲時自美返台創業;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院長林本堅,發明了浸潤式顯影技術,也並非在台灣出生。這些傑出人物對台灣電子與半導體產業的巨大貢獻,正凸顯了「納才、用才、留才」的重要性。

童子賢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在面臨少子化的趨勢下,台灣社會必須以更開放的胸襟與更友善的文化,營造和諧環境,讓國際人才願意留在台灣、發揮所長,這才是因應少子化、推動長遠發展的關鍵。

創造群山厚植人才,大學自主創新 

論壇接下來進行專題演講,首位登場的是台大講座教授暨前校長管中閔,他以「從科技島到人才島」發表演說。他表示,台灣長期重視實體資本重於人力資本,產業結構高度集中於資通訊與半導體,雖然形成獨特的競爭利基,但也造成發展失衡,人才大量向外商與高科技產業集中,造成其他產業人才不足;國內薪資環境與工作環境難以吸引海外高技術人才,因此亟需加強培育人才,使產業更均衡發展,創造「群山並立」而非僅靠「神山」。

管中閔教授指出,大學在培育人才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台灣現行的大學教育框架,以計畫性、工具性的僵化思維主導教育,已經無法支應未來人才的需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對未來關鍵能力的預測,如批判性思考、創造力、韌性與終身學習等,早已超越傳統科系的界線。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緩,不應再由教育部由上而下監管大學,而是讓大學享有完全的自主權,透過「由下而上」的鬆綁,才能真正激發大學師生的創新潛能,發展各自的特色與優勢。

管中閔教授建議,應通盤檢討《大學法》與施行細則,放棄鉅細靡遺的監管方式,以5至10年為期,推動「高教創新試驗沙盒」,讓部分大學試行完整的大學自治,在招生、課程設計、師資聘用等方面享有完全的自主權,從而建立一個多元、充滿活力的教育生態系,帶領台灣從過去的「科技島」,走向更均衡、更具韌性的「人才島」。

兩「人」救台灣,AI教育更重軟實力

Appier獨立董事、也是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演講提到,面對少子化、高齡化的浪潮,台灣若僅依賴本土人才,將難以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維持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他直言,能拯救台灣未來發展的,只有兩種「人」:「外國人」與「機器人」。其中,機器人所代表的AI技術,已迅速滲透、衝擊人類生活。然而,台灣在這股浪潮中的參與度相對偏低,多數僅「佛系」使用AI,並未將AI真正用於提升生產力或改變產業結構,這將成嚴重的競爭力差距。

簡立峰獨董分析,美國企業已因導入AI而減少了21%的外包人力,首當其衝的便是「入門級知識工作者」,如撰寫、程式、設計等領域。他示警道,AI的能力已超越剛畢業的新鮮人,未來企業將更傾向聘用懂得善用AI的「資深」人才。隨著AI持續進化,不僅挑戰現有職位,也帶來新興行業機會。當AI有能力取代許多技能,教育重點不能再只是傳授既有傳統「技術技能」,尤其台灣教育長期以解題為導向,但AI的核心在於「問出正確的問題」,因此教育必須轉型,培養學生懂得運用AI,並具備AI無法取代的軟實力,包含提問、表達、思辨、協作與領導力等等。

簡立峰獨董進一步提出「π型人才」的新概念,鼓勵現代工作者除了自身專業,更應跨足理解上下游產業鏈的知識,拓展視野,提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他強調,AI是「輔助駕駛」,人類不能過度依賴,以免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簡立峰獨董期許台灣善用AI提升生產力,讓 AI 成為救台灣的力量,而非威脅。

人才培育支點,始於高中人本教育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莊智鈞表示,高中教育作為培育人才的「支點」,目標不應只追求分數與升學率,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成才之前先成人」。教育應以人本為先,協助學生找到熱情與自我認同,並且培養利他精神。

莊智鈞校長分享,建中透過「高中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帶領學生參與國際服務學習,遠赴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偏鄉擔任志工,理解世界的多元性與自身的幸福;在校內並推動班級服務學習,參與淨灘、關懷流浪動物、食物銀行等義舉。同時,也重視家庭層面,舉辦母親節活動,提醒孩子在追求個人成就的同時,不忘家庭根本。

在課程發展上,建中開設「資料科學」課程,114學年度起,高二學生不分文理組皆須修習,並積極推動與國內外頂尖大學合作的「預修課程(AP)」等,讓學生提早探索自身興趣。然而,莊智鈞校長也憂心指出,台灣社會過度重視「公平」,規定使用同樣教材、同樣進度,反而犧牲了「人才的適性發展」。在少子化的今天,應該讓每位孩子充分發揮潛能,而非一味追求公平而陷入「集體平庸化」。

因材施教、發揮熱情,培養終身受用能力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分享他深入花東偏鄉從體制外推動教育改革的經驗。他直言,台灣教育問題根深蒂固,無論城市或偏鄉皆然。他認為,教育應鬆綁,依據孩子的發展階段與天賦設計課程,培養孩子一生受用的能力,並鼓勵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熱情。

嚴長壽董事長強調,改變現狀並非挑戰現有體制,而是創造新的模式運作。因此,他前往偏鄉,將華德福理念引進當地學校。學校不以升學為唯一目標,沒有固定教材,學生必須涉獵音樂、藝術、體育、自然探索等多元課程,甚至挑戰划獨木舟橫渡黑潮到綠島,培養學生自我獨處、團隊合作、迎接挑戰的能力。

在科技時代,嚴長壽董事長認為,具備「跟自己相處」的能力,是一輩子受用的核心能力。他指出,在國高中階段,「自律」是教育的核心。在他打造的均一實驗高中,住校生手機受到嚴格管制,因為唯有先學會自律,才能真正善用自由。此外,他也要求學生在升大學前須進行暑假職業實習,探索自身興趣與熱情。

嚴長壽董事長也提醒,孩子出生最初的1000天對未來發展影響深遠,因此家庭教育至關重要。他呼籲政府不能短視近利,應更長遠規劃為教育扎根。 

AI與半導體雙引擎,人本基本功育人才

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暨前校長周景揚指出,台灣的未來競爭力將由半導體與AI兩大引擎驅動,AI的人才培育更是不可或缺,而其成功的核心關鍵,在於培育具備扎實基礎學科能力與「人本」思維的跨領域人才。

周景揚教授表示,台灣缺乏自然資源,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資源。面對全球科技發展的挑戰,優質人才是關鍵,中央大學推動「X+AI」的跨領域課程,學生不分科系都能學習基礎AI工具,培養AI應用能力、批判能力與設計思考能力。面對AI帶來的社會衝擊與倫理挑戰,中央大學成立人本AI研究中心,以人類需求、價值與福祉優先,大學不僅要教授技術,更應在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與批判性思考,引導學生辨別AI的限制與潛在風險。

然而,與其追逐日新月異的應用技術,更應回歸基本功。強調數學、物理、程式語言等基礎學科,仍是不可或缺的硬實力。他也鼓勵中小學即開始向下扎根這些學科,成為AI能力的基礎訓練。此外,數位素養、批判與問題解決能力、跨域整合能力、人文關懷等核心能力也十分重要。

論壇進入後半段,由台灣玉山理事暨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黃齊元主持與談環節。與談貴賓與台下聽眾互動熱烈,觀眾踴躍提問,從人才培育、教育創新到AI與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等,每個話題引起深刻討論。與談者以專業經驗回應問題,並分享實務案例與個人觀察,讓現場交流更具啟發性。■


▲左起為台灣玉山理事黃齊元、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Appier獨立董事簡立峰、台灣玉山理事長童子賢、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台灣大學台大講座教授管中閔、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莊智鈞及立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周景揚。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