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應用論壇凝聚產業新動能
▲貴賓與與會專家於論壇合影留念。
在人工智慧快速滲透各行各業的今日,服務型機器人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場域。由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台北市電腦公會主辦,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等單位協辦的「AI服務型機器人應用論壇」於2025年8月26日登場,聚焦於智慧客戶、醫療照護、零售服務等多元應用,吸引眾多產業專家、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AI服務型機器人未來機會與挑戰。
主辦單位之一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秘書長陳守玉在致詞中提及智慧機器人應用工作小組的成立,希望吸引有興趣的人士加入。她並預告明(2026)年三月將在智慧城市展中設立AI主題區,希望能促成產業界更多合作機會,以強化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的影響力,使其不僅能滿足本地需求,更能與全球接軌。
中小型旅館面臨的自動化挑戰
臺北市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一任指出,台北市現有六百多家旅館,從十間客房到上千間規模不一。服務型機器人在業界應用日益普遍,主要協助送茶水、布巾與外送餐點,或進行大面積清潔,但房務細節仍需人工完成。因此,雖能減輕部分工作負擔,卻難以真正解決缺工問題,人力多是被重新分配,而非大幅減少。真正能緩解缺工的,應是能執行房務清潔等高勞力工作的機器人,但目前技術尚未成熟,人形機器人短期內也難以商用。
此外,外界常視自助Check-in機台為缺工解方,但對中小型旅館成效有限。依規定旅館須24小時有人駐守,即使導入機台也難省人力,對僅有單櫃台、單人值班的業者幫助更小。部分中南部旅館甚至因未達消防規範遭裁罰。趙一任理事長強調,若要推動「無人化、智慧化旅館」,技術之外,更需法規鬆綁與配套。政府應思考在確保安全的同時,透過科技輔助突破現有限制,才能真正迎來智慧旅館的可能。
實體AI觀測人型機器人發展趨勢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以「實體AI觀測人型機器人發展趨勢」為題指出,人型機器人是將人體結構轉換為機械系統,開發方向在於更輕巧、靈活並兼顧續航與安全,但仍面臨馬達電池過熱、能耗不均與AI智慧不足等挑戰。雖外界對2028年有期待,但她認為成熟應在2030年之後。除技術瓶頸,亦有誤動作引發安全事故、勞工排擠疑慮及地緣政治等風險。
盧冠芸組長進一步分析台灣的發展機會,首先硬體供應鏈完整,具馬達、感測器等優勢;其次軟體方面缺乏專注於「機器人大腦」的新創,值得政策鼓勵;最後系統整合(SI)是落地關鍵,唯有理解旅宿、製造、物流等場域需求,才能設計真正解決問題的服務。她認為,雖短期難以全面商用,但台灣仍可憑硬體優勢與整合能力,逐步在智慧旅館與服務領域切入。
服務型機器人在各領域的發展策略與布局
香城飯店集團暨香樹花園酒店總監邱樂芬指出,各行各業面臨缺工、工資上漲與培訓成本高的挑戰。即使引進外籍生,訓練需兩個月且一年後即離開,對企業負擔沉重。相較之下,機器人可全天運作、不抱怨,並降低成本,近年價格下降,廠商亦提供月付或分潤模式,讓導入更容易。她指出,導入後客戶滿意度提升,特別在深夜送水送餐,安全便利。邱樂芬總監並強調,AI與機器人不是取代人力,而是降低成本、提升服務與安全,幫助業者在缺工環境中持續發展。
凌群電腦產品事業中心處長張庭榕表示,該公司所開發的Ayuda機器人從早期自製底座,到與國內大廠合作後技術成熟,逐步發展成新一代服務型機器人。Ayuda作為平台具高度彈性,疫情期間結合體溫與口罩辨識,降低前線風險,也在醫療、金融、教育、零售等產業累積應用,並成功出口日本。張庭榕處長指出,AI產業分為半導體、系統設備、大模型與應用落地,凌群聚焦於最後一層,讓AI真正走到使用者身邊。下一步將發展AI Agent,結合機器人不僅能對話,更能理解任務並執行,例如行政處理與服務輔助,未來將持續研發「無形機器人」,讓AI成為可靠的服務夥伴。
禾煜科技技術長梁萬宇表示,該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來,代理機器人應用涵蓋迎賓、送餐、清潔到炒菜,並與產發署合作將服務型機器人導入六福萬怡飯店,服務範疇已從前場拓展至後場,並引進台灣、韓國及新加坡的多款產品。在實務推動中,團隊得到兩大關鍵經驗,一是專業必須到位,機器人業務不同於IT專案,因此成立專責團隊,包含業務、工程師與後端支援,以確保專注。二是服務必須完善,隨著客戶端機器人數量增加,在2023年建立線上報修系統,透過QR code即可報修,並能完整追蹤處理進度。梁萬宇技術長強調,唯有專業與服務並重,才能推動機器人落地應用。
博鈞科技副總經理廖詠慧表示,自2015年成立以來,該公司以解決缺工為初衷,率先投入機器人軟體研發,疫情期間快速成長,產品導入十餘家台灣醫院並拓展至歐美、日本。隨客戶需求多元,公司進一步自製硬體,建立完整品牌。博鈞核心在「軟體驅動硬體」,以模組化設計提供延伸,並建構跨領域團隊,加速產品開發。應用遍及醫療、旅宿、百貨、工廠等,其中醫療市占率達七至八成。未來將強化ODM與開放平台,打造模組化機器人與Solution生態圈。
長聯科技為2025年甫由長佳智能和群聯電子投資成立,該公司商務營運總監蔡述先表示,公司新產品「小護士」將於9月底在台中老人復健綜合醫院亮相,以協助醫護、提升照護效率,並可與病患互動,突破單一功能限制。該項產品採用國軍科技的AR機器人底盤,結合群聯電子伺服器,解決醫院資安與運算問題,支援大語言模型與原模型訓練;並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開發語音辨識與自然語言理解功能,代表醫療服務機器人由單一功能邁向多功能平台,結合模組化硬體、地端AI與臨床合作,成為緩解醫護缺工的重要工具。
女媧創造共同創辦人兼產品長陳信孚說,該公司從教育機器人起步,逐步拓展至零售、醫療與工廠自動化等多元服務場景。其中,針對服務機器人應用於零售場域,將其分為服務型與勞務型兩大類,專注於提供資訊與互動體驗。在日本的飲水機銷售案例中,機器人結合AI與軟體工具,能主動與顧客互動,依據性別、年齡提供個人化訊息,超越傳統電子看板的單向廣告模式。飲水機產品型號繁多,對現場銷售人員依賴高,而服務型機器人可補足這部分需求,提升銷售效率。
如何將AI服務型機器人落地產業場域,成為各界焦點,吸引眾多專業人士參與論壇,現場座無虛席。會後的交流亦十分熱烈,與會者分享經驗、探討應用與挑戰,為產業未來發展帶來新思路與合作契機。■
▲現場座無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