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2025國鼎論壇─能源永續論壇
面臨減碳、能源轉型課題 產學界共商對策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與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舉辦2025年國鼎論壇,此次主題為「能源永續論壇」,主辦單位和與會貴賓合影。

濟發展與高科技產業的快速成長,台灣電力缺口迫在眉睫,而全球減碳淨零趨勢,能源轉型挑戰亦為台灣重大課題。如何維持台灣的能源安全與經濟競爭力,必須理性思考;有鑒於此,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東南亞影響力聯盟於2025年3月25日舉辦「2025能源永續論壇:全球新能源趨勢下 台灣的轉型策略」,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在台灣能源未來的應對之道及轉型策略。

主辦單位之一的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開場致詞表示,能源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議題,目前2025「非核家園」20%綠能目標已難達成,而隨著核能三座電廠陸續退役,缺電、耗電的議題浮上檯面,未來用電是否會有更大的缺口,也引起社會關注。但現在已不是「談核色變」的年代,核能發展日新月異,很多國家如日本、韓國、義大利、美國等先進國家從「反核」轉向重視核能,近來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童子賢理事長、美國在台協會(AIT)也表達對發展核能支持,因此台灣的能源政策要如何因應,值得大家共同交流討論。

面臨電力缺口與減碳趨勢,重啟核能討論

接著由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致詞。他表示,能源是一個很困難的題目,國家能源的韌性牽涉到國家安全,換句話說,能源選擇影響足以國家的前途。在先進國家中,能源通常占社會最重大支出,甚至達到國防經費的四到六倍。以產業的角度來說,電力一年產值可達6兆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產業,相較於每年6,20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規模大上許多,如能在這個產業展現競爭力,國家就有競爭力。

童子賢理事長強調,核能議題並不是擁核或反核的選擇題,他非常反對將核能作為信仰,核能只是其中一個選項。從全球的能源趨勢發展觀察,過去因石油禁運、核災事件造成能源選項重大轉折,但到今日如瑞士、瑞典、義大利都已放寬核能限制,作為福島核災受災國的日本也選擇積極擴大核電,可見能源趨勢會隨著時勢發展而有不同思維

能源轉型為台灣共同課題,政府抱持開放態度

經濟部部長郭智輝亦親臨會場擔任致詞貴賓。他表示,能源轉型是世界趨勢,也是台灣正面臨的課題,透過此次論壇提供更多思考與建議,政府也將聆聽各界意見,一同面對能源轉型挑戰。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面對AI等新興科技活絡發展,電力需求隨之成長,相關前瞻技術布局顯得格外重要,而台灣能源政策將以減碳為優先、淨零為目標,同步推動多元綠能與深度節能、提升能源效率、加強科技儲能,布建強韌電網以達到穩定供電等措施。政府會持續推動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成熟再生能源,同步積極開發地熱、水力發電,氫能、生質能、海洋能等台灣自主能源供給的新選項。

郭智輝部長說,經濟部也將強化跨部會合作機制,提供明確政策誘因,鼓勵更多民間參與。政府對新能源發展抱持開放態度,會持續關注各項科技發展,並適時導入。最後,他感謝所有關心能源與永續發展的貴賓,是台灣邁向淨零永續目標的正向力量。

能源選擇應理性科學

童子賢理事長此次以「台灣產業、能源與國際趨勢」為題給予專題演講。他首先談到,近年來,許多台灣人喜歡到日本旅遊,這不僅是因為日本的匯率相對划算,更是因為台灣國民所得的提升。於此同時,日本的經濟狀況卻不甚理想,20年前日本的國家GDP達到6兆美元,而最近一年則倒退至4.6兆美元。相對地,台灣2024年第一季人均GDP達到34,430美元,與日本和韓國不相上下。此外,台灣還擁有獨步全球的全民健保制度,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醫療體系相對方便且經濟實惠,成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這也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反之,若台灣經濟衰退,將可能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百病齊發,因此需要有堅強的經濟基礎支持。

台灣的經濟繁榮來自於進出口貿易驅動經濟,2021至2024年平均進出口貿易總值達8千億美元以上,而台灣最重要的半導體、資通訊產業不僅在全球市場中具有競爭力,未來10年間,人工智慧(AI)將持續推動半導體和邊緣運算產業的增長,台灣站在有利位置。如何延續上述優勢,產業人才、法規與能源等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童子賢理事長強調,電力效率攸關國力,「電力成本就是國家成本。」台灣不自產能源,能源選擇應該是理性科學的選擇。在全球轉向綠色經濟趨勢下,今日電動車、AI、晶片製造產業都需求大量電力供應,但是同時也必須達到減少碳排的要求。發展風電、太陽能雖然環保,但其設備成本高且需依賴進口,需求的土地面積廣大;此外,綠能為間歇供電,對於製造業產線是很大的不利因素,且在台灣的發電成本每一度達到4到6元,是很昂貴的。從全球數據來看,2023年全球太陽能發電占比5.5%、風力發電7.8%,合計僅13.3%,遠低於全球對無碳電力的需求缺口。他舉義大利為例,因不願太陽光電破壞農業景觀,加上太陽能板多數從中國進口,而中國會操縱商業,因此,義大利選擇重返核能。其他如日、韓、瑞士、瑞典等國家也以核能為主力發展。 

童子賢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相對於綠能發電,核能發電占地小且供電穩定,台灣若需擴充核能發電能力2到3倍,用現有的核能廠即可,不需要額外增加用地。核能發電的成本相對經濟實惠,一度電成本約為1.47元。核能可和綠能相輔相成,若綠能與核能同步增加,提升低碳能源占比,有機會減緩地球暖化的壓力。而關於大眾關注的核廢料問題,他反問:「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如何處理廢氣?」燃煤和火力發電是將廢氣排放到大氣中,將內部成本外部化,並沒有處理,而核廢料集中處理儲存,才是負責任的態度,應理性討論現存技術是否可以防止核廢料影響人類健康。

最後,童子賢理事長總結,電力的穩定、效率和成本關係到國家社會的發展。台灣應該理性看待能源選擇,並考慮核能發電的優勢,以確保未來的經濟穩定和持續發展。

台灣2050年用電需求增加,能源政策討論需擴大多元選項

接著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專題演講「台灣能源科技的選項」。他指出,能源與減碳政策需要依各國國情,而非全球同步一致;而且須一併考量科技和政治可行性,他此次演講僅探討科技的可行性。 「能源是不滅的,能量是不會憑空下來的。」廖俊智院長說,目前台灣的2,800億度用電量怎樣發出來,要用科學方法加以分析。首先,從碳排放資料分析,2022年台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2.86億噸CO2當量,因台灣的產業特性,其中高達91%的碳排放來自能源使用,電力相關的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57%,主要來自發電及汽電共生。而從電力使用結構分析,工業用電占32%、運輸占13%,其中包含公路運輸的12%,也就是小客車、機車、大客車、貨車等交通工具,未來都必須走向電氣化。 

廖俊智院長指出,台灣目前每年電力需求2,800億度,未來將持續增加,即使不考慮經濟成長、AI半導體帶動需求,只是計算將非電氣化的部門轉向電氣化,預估到2050年台灣的用電需求將會達到5,000億度。即使再生能源供給樂觀增加至1,000億度、核能供給增加10倍,也仍有很大缺口。因此對能源政策的討論不能限於核能或綠能,必須考慮開發包括地熱、海洋能和生質能在內的多種能源技術,並同時重視國家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 

廖俊智院長表示,台灣能源議題不能被簡化為「缺電」,只是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缺的是「乾淨的電」,因此他認為,不應該對科學未來可能發展做任何限制。目前台灣積極發展高效太陽光電,希望提升轉換效率至33%目標;並同步進行探勘開發深層地熱、研發天然氣去碳化,以發展去碳燃氫發電,以及更長遠的海洋能等,他強調,每種低碳能源技術都有其優缺點和解決方案,討論各種能源政策時要理性的優缺點並列,沒有任何選項是零缺點的,應考量其科技限制與機會,找到解決方案。

廖俊智院長說,要滿足國家長遠發展、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能源政策要顧及很多面向,中研院最能著力是科學的可行性,他任內提出「淨零5支箭」包括去碳燃氫發電、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和生質碳匯等,均是奠基於科學在未來可能發展的技術,也是中研院建議須儘速推動的策略。

綜合座談討論熱烈

論壇綜合座談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暨東南亞影響力聯盟理事長黃齊元主持,與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蕭述三、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理事長彭裕民、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劉志文、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志孟等四位與談人,從台灣能源政策的挑戰與未來方向、台灣的能源選擇以及能源轉型的趨勢與創新等面向進行探討,現場迴響熱烈。▓ 


▲綜合座談。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