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 產業共同交流因應之道
全球2050年淨零目標迫在眉睫,世界各國積極進行減碳作為,台灣企業身為國際供應鏈成員,自難自外於淨零浪潮。總統府於今年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從國家層級進行減碳工作的總體推動,首筆碳權交易與碳費也將在今年內正式上路,昭示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攜手《鏡週刊》於2024年8月28日舉辦2024碳權交易元年高峰論壇,聚集產官學界先進一同交流相關知識與因應之道。
首先由《鏡週刊》社長裴偉開場致詞,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各國政府2023年向企業與機構徵收的碳費達1,040億美元,換算成新台幣約3.34兆元;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調查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碳權交易金額高達8,810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29.7兆元。這些資訊意味著碳有價時代已經正式來臨,台灣企業必須窮盡一切努力去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否則未來國際競爭力可能會迅速流失。台灣為出口導向型國家,無法自外於全球淨零碳排的潮流。
政府為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已制定許多碳交易相關政策,預計2024年9月將啟動第一筆國內碳權交易,而碳費也將在今年底上路,預計將有500多家年排放溫室氣體達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被納入首波徵收名單。企業除了須明確掌握政府碳相關政策推動的時程與目標,更應該交流分享彼此達成淨零永續的方法。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也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致詞指出,過去幾十年,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創新應用上都表現的相當傑出,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是相對的後遺症也很大。目前已經清楚,如果2030年無法達成減碳10%的目標,地球氣溫再升高,極端氣候、海水上升、農業減產等後果,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因此他相當有急迫感。今天齊聚討論碳交易是台灣跨出的一大步,有助於企業的蓬勃發展,但還是呼籲企業對於自身在運作的減碳,能夠有所貢獻,大家一起努力,防止地球繼續暖化,代表現代文明的良心與採取行動的決心。
環境部長彭啟明致詞表示,國家面對氣候變遷的各種政策都開始轉動,在行政院卓榮泰院長所提出「行動101策略」中,要求每個部會需設立永續長,向企業界學習、對接,驅動減碳的力道。目前環境部積極推動碳定價,很快大家就會看到相關的有利政策陸續出現。碳費作為一種減碳的工具,鼓勵企業認真減碳,因此是非走不可的路。不過,碳費初期不會太高,未來會隨著國際接軌,逐步拉高。政府會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也會搭配工具,讓大家覺得淨零是可實現的,是一個綠色產業的機會。
針對核能議題,彭部長表示,這是一個開放的討論,總統府的氣候變遷委員會要求環境部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讓大家在上面了解相關事實,因為能源和氣候議題都不是簡單的問題,未來有很多可能性都是可以討論的,希望大家在綠色成長的路上一起往前走。
碳定價為對抗氣候變遷重要工具 政府部門積極訂立相關法規
接著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主講「碳定價趨動淨零轉型」,針對溫室氣體源頭減量,聯合國要求各國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訂立減量目標和貢獻,我國在2050年達到淨零前提下,2030年的目標是24%正負1%。為達成此目標,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從國家層級進行減碳工作的規劃和統整,目前已提出12項關鍵戰略等多項舉措,希望帶動國家轉型,同時透過碳定價的機制加大減碳力道。
蔡署長表示,碳定價是全球一致認為對抗氣候變遷重要政策工具,目前碳費的費率還在討論中,但希望費率訂定後,鼓勵各徵收對象訂出自主減量計畫和目標,帶動減碳成效,積極自主減量的對象可適用優惠費率,同時也對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做費率調整,給予過渡期。而談及碳交易,她表示,碳權交易重點在於「減量額度」,自願減量的企業可將額度提供給有抵換需求的對象使用,希望透過此機制創造減量的誘因,而減量額讀也可扣抵碳費,帶動總體產業的碳排放減量。國內目前已成立碳權交易所,鼓勵國內企業能源轉型等多元減量。
台灣碳交所積極接軌國際 歡迎國內廠商人才投入碳交易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主講「台灣碳權交易的現況與未來」,由於台灣產業都屬於國際產業鏈,大客戶怎麼做,產業也須效法。例如Apple以2億美元取得森林碳匯,運用碳權達成碳中和已是共同趨勢。
ISO 14068-1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如何量化、減少和平衡組織或產品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標準,台灣證交所日前也成為全球首家獲BSI頒發ISO 14068-1碳中和證書的交易所,田總經理表示,ISO 14068-1對台灣產業而言相對於RE100、SBTi門檻較低,且其中有許多清楚的規範和指引,較沒有「漂綠」的疑義,同時它也是一個很「綠」的國際標章。
台灣碳交所積極與國際接軌,以利國外碳權上架交易,而觀察自願性碳市場趨勢,2023年成交金額比2022年下降61%,但註銷數量上升,主要由於REDD+方法論的碳權受到許多質疑,但ARR方法論,即植樹造林類的方法論,反而是逆勢成長,這領域是不斷在變化發展中的。田總經理補充,例如2024年巴黎奧運是有史以來碳排量最低的奧運,為近一步達到碳減量,巴黎奧運在全球挑了九個碳權品牌做抵換,台灣碳交所也在其中。而日前Google、Meta、Microsoft、Salesforse等國際大廠聯合成立共生聯盟(Symbiosis Coalition),目標在2030年前要買2,000萬噸高品質移除類(Carbon Removal)碳權,可見國際趨勢發展。
台灣國內的碳權減量額度交易機制則最快於10月開始啟動,廠商可透過更換LED燈具、變頻馬達、冰水主機、鍋爐等設備或製程的改善等措施,申請為具體的減碳額度,作為碳權交易使用,買賣雙方啟動減碳的正向循環。田總經理表示,淨零減碳是國際趨勢,然而目前國際化的人才確實不足,也歡迎更多人才投入。
台灣在農業自然碳匯具備絕佳機會點 惟碳權申請成本高
接著由南畝王生技執行長林宗富分享「淨零永續的最後一哩路:農業自然碳匯的機會與挑戰」。林執行長說明,碳權分為移除性跟減排性,農業圈的名詞稱「減排增匯」,減排類型即是做減少排放的設備優化,移除類型則是「自然為本解方」,通常會用四個象限分析:減量、增匯、循環與綠趨勢,目前在農業部政策上已有清楚的規範可依循。
林執行長表示,台灣目前的機會點有三個:第一是效益政府先行,政府部會有相關政策,如果有心投入自然碳匯,一定要熟知目前現行的政策方向。第二,台灣產學研界的動能,例如碳交所已提供許多碳諮詢教育,各大專院校也有相關研究進行,農業事業所、改良廠也有相當多的方法學在送審中。第三,則在於台灣是全球農民知識水平最高的國家,台灣的資訊跟科技的應用有助於迅速推動碳匯發展。
然而挑戰在於碳匯不等於碳權,在執行流程上會分成三個階段:準備期、註冊申請到額度申請取得。從準備期起如何選定平台註冊、方法學,撰寫計畫書等,以目前台灣實際執行情況,光第一階段大約需要投入新台幣200到300萬元,且可能需耗時8個月甚至1年以上,才能在平台上成功註冊,並不代表已拿到碳權,之後需要有資料監測捕捉的碳匯數量,再送第三方MRV查驗,此過程的成本相當可觀,要與業主溝通時也可能有落差。在取得碳權後,也不保證絕對擁有,由於碳權申請的過程每一步都需要可測量、可追溯,也可能遭遇未來被註銷或被取消。
林執行長也提醒,在推動自然碳匯專業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先確定預期使用者是誰,不要本末倒置,農業的碳匯不建議以取得碳權為目的,重點依然是推動減排、為了永續發展和淨零目標。
綜合座談:碳權、碳費與碳交易實務運作面面觀
最後由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主持綜合座談,與談人為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與南畝王生技執行長林宗富。針對碳權在國內具體實施問題,黃副署長表示,碳定價基本上就是針對排碳收費,以促成大家減碳,氣候變遷署在設立制度的同時,也思考彈性的細節,例如目前僅針對2.5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徵收碳費,但現行制度無法涵蓋全面排放源,因此需要由碳費徵收對象實施自願減量,以減量額度帶動全面性的減量。然而,碳費是發展初期,也許制度暫時無法完全符合大家的期待,但碳費上路後,學習動態的檢討是很重要的,才能使制度更上軌道。
對於企業購買碳權的問題,田總經理表示,碳權是一個商品,碳權交易所會對於上架的自然碳匯做多種條件審核,以科學的方法驗證其資料,但每一個專案內容差異很大,都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國內大型上市公司其實都有派專門的人在研究碳權,有的是從策略投資的角度在看這件事情,生產過程也要有能夠抵換碳排的舉措,而談到更高品質的碳匯,就會是ARR的方法學為主。
林執行長強調,淨零永續當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可是前提是,不能明顯的違背這個專案既有的經濟行為,就如同開公司必須為股東負責,必須基於產業行為,去做碳匯的專案設計,不可捨本逐末。而做碳權申請,其實是一個嚴謹而冗長的過程,必須經過嚴謹的方法學、第三方確查證等流程,才能成為抵換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