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第三波創意經濟論壇:使命感是對的事業

▲「使命感是對的事業」論壇邀請11位傑出講者,上百位現場聽眾參與。 

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

Bookshop.org創辦人安迪.杭特(Andy Hunter)說:「你從矽谷企業文化聽到的,常常都是要如何去破壞(disrupt)一個產業。人們要用新工具、新科技,將恐龍級的老舊企業拉倒,然後取代它們。可是,假如我們很喜歡這些讓人驚喜的恐龍店家呢?假如這些原本被某些人拿來破壞產業的工具,事實上也可以用來幫助這些店家重生呢?」

現今全美國超過60%的出版品,是經由亞馬遜(Amazon)購物網站賣出,而且這個比例一直在成長中。電子商務對傳統實體書店、尤其是地方獨立書店的經營,帶來非常大的衝擊。美國書商協會(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指出,隨著網路購物行為的興起,在1990年到2008年期間,美國獨立書店發生懸崖式的消失危機,家數大減68%。

對地方社區而言,書店不只是書店。它是美國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所謂的第三場所(the third place):「第三場所必備、也最常見的好處,包括新鮮感(在工業化、都市化又官僚的社會裡一般是很少有的)、不同的觀點(健康的心態)、精神滋補品(每天到第三場所報到時搭配的提神事物)、以及朋友群(固定跟許多朋友互動,而非單獨某個人)。」

為獨立書店服務的線上購書平台

為了抵抗亞馬遜對獨立書店的傷害,出版人安迪.杭特(Andy Hunter)向投資人提出電子商務購書平台的創業企劃。雖然人們都贊同他的理念,但並未看好其創業的商業模式,畢竟連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也無力與亞馬遜抗衡。

在2020年1月,杭特創立線上購書平台Bookshop.org。當時,他有88個合作的書店以及4位專職員工。他所籌措到的創業資金為75萬美元,離原本想要達到的120萬美元金額有一段距離。 根據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2023年8月的報導,Bookshop.org網站上擁有1,890家獨立書店以及60,000個聯盟行銷會員。2023年營收為5千萬美元。

杭特原本預期,營運2年後,Bookshop.org的年營收可以達到3千萬美元。這項預估值當時還被譏為過於樂觀。驚人的是,該公司2020年創業第一年的營收即超過6千萬美元。英國圖書銷售商雜誌(The Bookseller)2023年11月報導指出,Bookshop.org成立至今,已經創造300萬英鎊獲利,而且預計2028年線上銷售金額會有5倍的成長。

協助地方獨立書店在電子商務時代蓬勃發展,是Bookshop.org成立的宗旨。在其2021年影響力報告(impact report)上,該公司說明其成立的時代必要性:「創立Bookshop.org,是因為我們看到美國書店的規模在2010年到2020年銳減50%,同時亞馬遜的圖書銷售每年成長8%。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去,到2025年年底亞馬遜的市占率將達到所有圖書銷售的80%。」

「為獨立書店服務」這項使命不僅展現在Bookshop.org商業模式的營運上,更是其成功的關鍵。如果缺乏使命感,Bookshop.org可說是另一個亞馬遜版本的網路購書平台。事實上,Bookshop.org的網路訂書與物流配送,跟亞馬遜的運作方式沒有並太大差別,都是在提供便利快速的購書方式。

本文一開始的引言,是杭特在金流服務公司Stripe製作的創辦人(Founders)系列影片中講述的一段話。對獨立書店造成傷害的網路科技,被他拿來用來復興獨立書店。同樣的工具卻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差別就在於杭特情有獨鍾支持獨立書店發展。

為棘手問題創造可獲利的解決方案

英國大不列顛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所發表的《二十一世紀的企業改造》(Reforming Business for the 21st Century)報告書將企業使命感定義為「為人類與地球所面臨的問題創造可獲利的解決方案」。這個定義是Bookshop.org商業模式的最好註解。Bookshop.org的經營致力於為地方獨立書店帶來更好的獲利環境。

Bookshop.org邀請美國、英國、與西班牙各地的獨立書店來線上開店。人們來到其官網,可以看到近2千家獨立書店各自經營的網頁內容,點選各書店精心策劃的主題閱讀書單。相對於亞馬遜用演算法制式化的方式操作大眾的閱讀品味,Bookshop.org則是由各家獨立書店依照自己書店的特色向讀者推薦書單,為讀者打造更多元、更開放的閱讀世界。

在維護獨立書店的閱讀品味下,Bookshop.org積極與獨立書店以及愛書人共同創造利潤、分享利潤。其作法有兩個方式。第一個是直接買書方式。當消費者購買某獨立書店網頁上的出版品時,該書本價格的30%將直接歸給這一家獨立書店。當消費者在網站上買的書與獨立書店無關時,該書本價格的10%會平均分配給所有合作的獨立書店。

第二個是聯盟方案(affiliate program)方式。Bookshop.org與作者、出版社、書評家、讀書會、傳播媒體、網路名人等合作,彼此聯盟促進閱讀社群的成長。經由聯盟方案所賣出的每一本書,比如說消費者看了某位書評家寫的書評並且買了那一本書、讀書會團購某一本書等,合作者可以得到書本價格10%的抽成。 Bookshop.org是由獨立書店以及愛書人所共同經營的閱讀事業體。在2022年,B-Labs宣布,Bookshop.org的評分名列全球所有B型企業的前5%。Bookshop.org很自豪地在官方網站上宣布,該公司80%的淨營收都是與獨立書店分享。

根據Bookshop.org官方網站所顯示的金額,本文撰寫的當下,該平台為地方獨立書店創造超過3,250萬美元的營收。值得說明的是,這些營收大多數都是獨立書店實體店面額外的收入,讓書店主人有更好的資源可以去從事開書店想要實踐的理想。

使命感是對的事業

Bookshop.org是我在「使命感是對的事業」論壇所介紹的一個案例。為了讓論壇現場觀眾充分了解到全球新興的好事事業(good business)商業運動,我同時介紹的眾多案例包括史詩級的好事事業Patagonia、第一家倡議企業社會責任的Danone、宣揚樂觀主義的服飾品牌Life is Good、對抗食物浪費與飢餓的希臘優格Two Good、協助理想家正面改變世界的銀行Triodos、幫助街友克服生命難關的襪子品牌Bambos、做好事的獨角獸企業Warby Parker、靠永續發展起死回生的Unilever、推動慷慨感染力改變世界的Ted、擁有百億英鎊影響力投資的Big Issue等。

由台灣文創公司、嘉義市文化局與玉山科技協會支持,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主辦的「使命感是對的生意」論壇,於7月5日與6日兩天在華山文創園區中3館2樓拱廳舉行。論壇總共邀請11位傑出的講者,特別請他們以影響力報告的規格,亦即清晰的觀念論述與具體的成果數據,向外界闡述他們所投入的使命感課題。11位講者與講題依兩天活動順序如下:

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 「連結生命的真─音樂是幸福的事業 」
華山文創園區董事長王榮文 「好事基地—不只是文創聚落,更是影響力平台」
水越設計總管周育如 「使命感設計—Created with AGUA Design」
忠泰建設副董事長李彥良 「明日是一項行動藝術—用建築美學參與社會改造」
Mao’s樂陶陶共同創辦人毛軒 「傳遞愛的禮物—堅持、友善、共好的行動主義」
新旺集瓷營運長許世鋼 「成就真實的美好—預約下一個十年的熱情」
The One執行長劉邦初 「讓消費成為影響力—大家都是異數人」
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 「從藝術參與到藝術家健康福祉的想像」
台灣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 「台灣好學—實踐共伴/共好/共榮的社會使命」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局長盧怡君 「使命感治理—台灣城市發展的新標竿運動」
林聰明沙鍋魚頭執行長林佳慧 「待人不帶人—認真對待人的在地共造」

數字會說話

慈善事業、小眾市場、虧錢生意、叫好不叫座⋯⋯這些往往會是人們聽到使命感經濟(the purpose economy)時的直覺反應。人們馬上會質疑,使命感真的是對的生意嗎? 蘇格蘭政府2022年政策報告《現在一起投入使命感:促進蘇格蘭企業重視使命感》(Now is the Time for Purpose: Putting Purpose at the Heart of Scottish Business)報告書廣泛搜集與整理非常多不同面向的實證資料,藉由客觀的研究一一破除人們對使命感經濟的疑慮。

在消費者認同面向上,使命感可以創造更有忠誠度的顧客、更高的品牌價值、以及新的市場。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報告《使命感:從為何到如何》(Purpose: Shifting from why to how)(2020),一旦對品牌的社會議題立場感到失望時,47%的消費者會停止購買該品牌的產品,17%的消費者甚至永遠不再回頭購買。

在經營韌性面向上,使命感讓企業在面對困境時可以增加活力。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的研究報告《使命感是亂世的成功大道》(How Can Purpose Reveal a Path through Disruption?)(2017),73%的受訪企業表示,擁有一個充分整合的使命感能夠幫助其企業度過動盪的世界局勢。

在創新研發面向上,根據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Deloitte)《2020年全球行銷趨勢報告》刊載的文章《使命感是一切》(Purpose is Everything)(2020),使命感導向(purpose-oriented)的公司有30%較高的創新表現。 在人才招募面向上,根據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Deloitte)《2020年全球行銷趨勢報告》刊載的文章《使命感是一切》(Purpose is Everything)(2020),使命感導向的公司有40%較高的人才留任率。根據麥肯錫(McKinsey)研究報告《使命感:從為何到如何》(Purpose: Shifting from Why to How)(2020),2/3千禧世代的人會將公司的社會與環境作為納入求職的考量。

「在死亡的星球上,哪有生意可做」

「在死亡的星球上,哪有生意可做」是環境保護運動傳奇人物Daivd Brower令人深思的一句話。這句話的精神,是好事事業經營管理的基本準則。好事事業沒有什麼太複雜的定義,用商業為人類與地球做出正面有利的貢獻,就是好事事業。好事事業追求用使命感帶動獲利(profit through purpose),堅持商業成功應該結合社會進步(business success with social progress)。

人工智慧科技正在帶動台灣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台灣的企業更應該關注使命感課題,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如《現在一起投入使命感》報告書所指出的,擁有一個強烈的使命感,可以為企業帶來三大好處:第一,會明確的讓顧客知道為何他們要購買你的東西;第二,讓員工知道為何他們要為你工作;第三,讓社會大眾知道為何他們要信任你。

7月初的「使命感是對的事業」論壇,是好事事業推動運動的第一場主題論壇。未來,我們將以華山文創園區為基地(好事基地),定期舉辦論壇、講堂、影響力投資媒合等活動。我們不是一個辦活動單位,我們致力於打造屬於好事事業的社群。我們預計在今年11月將會舉辦第二場主題論壇。 好事事業的推動有兩大倡議方向。第一是希望台灣的事業經營者積極導入新的經營思維與作為,尤其是影響力報告、使命感治理(Purpose Governance)等。第二是鼓勵台灣的事業經營者大膽投入新的產業領域,例如藝術保健(Arts in Health)、文化共營(Cultural Commons)、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等。這些新作法與新領域在國外已經有許多豐碩的發展成果,在台灣還處於起步的階段。

好事事業新商業運動,邀請各界的參與。有句非洲諺語:「想要走得快,自己一個人走;想要走得遠,大家一起走。」這是這場商業運動迫切需要的集體能量。期待在下一次論壇看到支持好事事業的大家。


▲「為人類與地球所面臨的問題創造可獲利的解決方案」,是Bookshop.org商業模式的最好註解。Bookshop.org致力於為地方獨立書店帶來更好的獲利環境。Bookshop.org官方網站顯示,該平台為地方獨立書店創造超過3,250萬美元的營收。


▲「使命感是對的事業」論壇倡議新商業運動。推動好事事業的發展,期待事業經營者追求用使命感帶動獲利(profit through purpose),堅持商業成功應該結合社會進步(business success with social progress)。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