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淨零產業中的藍色商機論壇 
海洋產業產值破兆元 海洋能想像空間無限 



灣作為四面環海的島國,探索海洋是重要發展方向,特別是東部海岸線具備地形、波浪與洋流條件,有望成為海洋能發展機會。發展海洋能不僅有助於達成淨零永續目標,更帶來「藍色經濟」的無限想像空間。使各界更了解廣大的海洋產業市場,共同發掘合作機會,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行動寬頻專網推動辦公室、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台灣玉山科技協會與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攜手辦理「淨零城市展前系列論壇Ⅱ─淨零產業中的藍色商機」座談會,邀請產學研專家,交流分享台灣海洋能產業的機會、風險與挑戰。

海洋有助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期待各界攜手創造商業機會

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秘書長陳守玉開場致詞,2050年淨零目標不僅是全球關注議題,也是台灣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台灣的優勢是ICT產業,希望在自行減排的過程中,幫助全世界一起達到2050年的淨零目標。此次座談會主題是海洋,台灣在海洋領域的經濟規模超過新台幣兆元,相信有許多可著墨之處和投資機會。 

台灣海洋能具先天優勢 可借鑑離岸風電經驗發展

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許文陽以「海洋產業的領航者─臺灣2050淨零碳排與海洋能源政策」為題演講,國際發展趨勢中,將海洋能分成六大類:潮汐、海流、溫差、波浪、潮流與鹽差,國發會制定的十二大關鍵戰略中,海洋能就是其中一項,2050年目標發電量為1.3到7GW。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正在制定海洋策略,台灣也是其中之一,並將海洋能列入躉購費率中。國內已有些業者在發展海洋能,接下來如何往商轉方向走,會是努力的方向。

許文陽助理教授認為,海洋能是前瞻的技術,需要產官學界共同合作。而離岸機組會有海域空間的問題,可與離岸風電機組結合,將單位面積做極大化利用。海洋能的發展應借鑒過去經驗,不要從零開始,針對海洋能的挑戰往下發展,會比較有加速效益。

海洋能為龐大產業 台灣應及早布局準備

富連海能源科技技術經理莊閔傑分享「前瞻能源的實踐者─波浪能從研發到實現之路」。莊閔傑經理表示,海洋能長期對減碳是有益處的,而政府也一定會推動海洋產業,然而目前海洋能面臨的不僅是技術挑戰,還有三大挑戰:政策不明確、投入資源龐大與設置地點不易尋找等。相較於他國從海上設置機組,從岸邊開始累積開發與系統的經驗,應是台灣的機會點。

波浪能投資風險高 完善評估、政策支持為重點

富鴻網通信專案事業部部長陳瑞德以「跨界加入的數位領導者─波浪發電與黑潮發電的動力結構分析」為題分享波浪能的實務經驗。他表示,水上的波浪發電機和水下的海水渦輪機不同,一個是氣流發電,另一個則是水流發電,發電機的扭力、硬體需求相距數十倍,如果要投入發展波浪能,必須先清楚要做的是哪一個方向,從浪能擷取到電能所有環節都要很清楚,才可能從波浪能中獲利。他也提醒,相關風險不容忽視,發電機原材料的抗腐蝕、防鏽要求也很高,都需要納入考量。

陳瑞德部長分析,目前台灣的相關生產線都尚未到位,每個項目都需要從零開始量身訂做,難度和成本都很高,以現在的躉購費率計算完全不敷成本,粗估一座330KW的發電機組,初期成本將超過3到3.5億元,加上現行法律不准許和防波堤共構,必須建置到防波堤外的海中,考量到強固性,成本加倍、更難回收,沒有公司會願意投資。如果能建置一個共構平台,大家共用同一平台與同一機電設施,將有助於降低成本與風險,吸引業者投入。

台灣海洋產值破兆元 與全球夥伴合作有助產業發展

聯達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台灣玉山理事黃齊元談到「臺灣海洋產業前景,藍色經濟龐大商機」。他說,台灣四面環海,探索與發展海洋領域是對的方向,但目前實際政策尚不完備,地緣政治風險,以及藍色經濟如何商品化等,都是重要問題。台灣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及技術,海洋產業產值連續兩年突破兆元,佔GDP的7.86%,藍色經濟深具潛力。

黃齊元理事分享,全球目前有許多新能源/海洋相關投資案不斷發生,也有許多支持綠能、永續經濟的基金投入,建議台灣未來應「以綠引金」,從金融角度牽引資本布局長程科技,將公共部門融資與發展援助使用於可永續海洋經濟投資,將台灣原有的資金投入海洋能基礎建設、整合供應鏈生態系,並加強和全世界的合作,共同發展藍色經濟。

台灣海洋產業需政策支持、打造完善供應鏈生態系為首要

接著進入論壇後半段,由天下CSR頻道總編輯黃昭勇主持藍色商機趨勢座談,邀請臺灣海洋大學顧承宇副校長、黃齊元理事、莊閔傑經理及陳瑞德部長共同參與。

對於海洋能新創公司如何估值,黃齊元理事表示,海洋能的新創公司還未獲利,因此應創造想像空間,用「本夢比」估值,但這個價值不是自己喊的,首先要有國家政策支持,其次是投資人願意接受,第三點是需要打造相關生態系。唯有將各項條件準備好,以台灣的地理條件很有機會發展海洋產業。

關於台灣發展海洋能面臨的最大風險,陳瑞德部長回應,最大風險來自政策。以富鴻網公司申請於蘇澳港的實驗過程為例,光是海域使用申請即一波三折,需要溝通至少三個部會,歷時三年,依然無法運用蘇澳港的防波堤,只能到防波堤正前方100公尺處。對於業者來說,如政府沒有提供支持,這些投資不可能回收,風險非常高。

對於台灣海洋能發電的供應鏈成熟度,莊閔傑經理表示,供應鏈可分為電廠營運、廠址開發、調查與維運、設備等,除了設備相關技術較沒問題,其餘海洋能源開發相關的經驗是較缺乏的。針對海事工程領域,海洋能種類非常多,設置機組在海中,需要借助離岸風電廠商的協助,或引進歐洲的技術資源,這些是目前本土業者較需要加強的。

顧承宇副校長則回應關於臺灣海洋大學可以提供產業的支援。他表示,現狀缺乏能源的情況下,海洋能是一個「時勢造英雄」的機會,希望大家可以把握。而海大能為產業提供許多貢獻,在海洋工程、波浪能等技術層面有專門的科系培育相關人才、提供專業諮詢;政策面上,海大熟悉政府部門業務,長年協助橋接業者與政府單位;調查研究波浪能、潮汐能量,可協助評估發電案場;海大校內已建置海洋能測試場,作為各家廠商測試設備的環境,同時也提供產官學交流平台,媒合各界資源,期待隨著海洋能產業鏈逐漸成熟,帶來無限商機。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