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許乃文監事 綠能需求大爆發 台灣成亞洲離岸風電樞紐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監事許乃文為全球離岸風電專家哥本哈根風能開發(股)公司(CIP)區域總裁。
文/李洵穎
根據國發會所提出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離岸風電為再生能源主力,預估2025年裝置容量目標5.6GW、2030年13.1GW、2050年40到55GW(百萬瓩)。目前台灣西部沿海已建有逾350支的離岸風電機組,發電容量突破3GW,在世界排名前十,在亞太國家更是名列前茅。秘書處特別專訪全球離岸風電專家─哥本哈根風能開發(股)公司(CIP)區域總裁、也是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監事許乃文暢談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看法及建議。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灣總部位於熱鬧時尚的台北市信義區商業大樓26樓。與許乃文監事約訪當天,從26樓辦公室窗外望出去,天空一片湛藍,萬里無雲。
在許乃文監事引領下,來到一面電視牆前。牆上的電視螢幕正顯示著彰化外海附近的地圖,上頭閃爍的小黑點,代表的是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案場一艘艘施工船隻的位置。透過電視牆的即時回報,團隊得以密切掌握風場的施工進度。
彰化芳島離岸風電案場是CIP在台灣設立的離岸風電場,距離台中港約1小時船程。在風場的海面上,矗立著相當於半座台北101樓高的離岸風機群;每一座高達250公尺的巨大風機,發電容量達600MW(百萬瓦),幾乎媲美核電廠一部機組的發電量。
許監事說:「光是風機的葉片就有85公尺長,如果把一個葉片垂直放,高度相當於26樓!」她一面說著,一面往窗外比著高度。試想要把這麼巨大的風機葉片插立於海面上,海事工程該是多麼繁重浩大!
CIP是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基金管理人,也是唯一於四大洲均擁有離岸風電專案的丹麥投資人,2017年 10月在台灣成立辦公室,目前台灣團隊約200人,各自專精於工程、技術、財務、環境與法律等領域。CIP目前共管理10筆基金,並向全球超過140名機構投資人募得約190億歐元(約新台幣5,700億元)的資金,專職於再生能源基礎建設。CIP目前正在募集第11筆基金,單一基金規模已突破新台幣5000億元,且持續增長中。
CIP邁出歐洲的首站:台灣
離岸風電發展得很早,歐洲是海上風電的世界領先者。 1991年,丹麥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座離岸風電場,目前全球超過九成的離岸風電場都在歐洲地區。正當歐洲風電市場飽和之際,CIP的投資觸角往外延伸,2016年,台灣成為CIP跨出歐洲的第一個合作國家,前兩座場址分別是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與中能離岸風場,規劃於區塊開發階段開發六座風場供電量上看6GW(百萬瓩),估計能為一百萬戶供應乾淨能源。
談到CIP拓展國際版圖的第一站為何選擇台灣?許監事說明,台灣擁有強勁的夏季西南氣流與冬季東北季風,風力條件良好,「與歐洲有得比。」加上台灣附近海域適合施工,是發展風力發電的最佳地點,因而受到CIP青睞。
此外,法規制度明確,是CIP看中台灣的另一個原因。隨著《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2011年通過實施,成為政府推廣再生能源設置利用最重要的法源。儘管離岸風電涉及跨部會,但凡事皆有清晰的脈絡可循。許監事說,自己15年來投注於離岸風電,見證了台灣不分藍綠執政持續推廣離岸風電政策,先示範、後潛力,到現在的大規模區塊開發,讓她對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深懷信心。
到目前為止,許監事說,CIP在台灣外海設置350多支風機,裝置容量超過3GW,已經是世界前十大的排名。甚至連發源地的丹麥,都沒有像台灣有這麼大的裝置容量。其中,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已於2024年6月完成併網,概估可提供65萬戶家庭用電量之綠電。此外,CIP與中鋼合資的300MW中能離岸風場,則是2024年 9月初甫落成,可提供35萬家戶綠電。而彰化約有40萬家戶數,「幾乎是單一個風場就能撐起一整個縣市的用電需求。」
台灣離岸風電自2016年起從無到有,CIP在台灣的投資,不只提供潔淨能源,更催生本土產業鏈,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與中能離岸風場目前興建11座直接相關的廠房,間接相關的本土廠商則超過數百家,從陸上變電站、廠址調查、電纜運輸與安裝、水下基礎到風機運輸、安裝與供應,環環相扣。許監事認為,讓在地供應商可以延續投資量能,有利於台灣的風電產業站穩腳步,坐穩亞洲離岸風電領先地位。
歐洲離岸風電產業急起直追
近幾年,新冠疫情肆虐,國際情勢緊張動盪,全球經濟通膨、升息,原物料及人工費用漲升,致使離岸風電建置成本大增;加上全球皆開始發展離岸風電,各國爭搶施工船隊。許監事解釋:「要把26層樓高的風機葉片運到海上組裝,運輸的船舶規模跟噸位要多大?這些施工船舶,愈來愈奇貨可居。」施工船舶供不應求,讓開發成本居高不下,售電價格降不下來。
尤其是烏俄戰爭爆發,各國意識到能源自主的重要性,離岸風電市場已飽和的歐洲,需求重新回籠,包括波蘭、丹麥、德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國均宣布將建造大型離岸風電場。像是過去高度倚賴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宣示大力開發再生能源;還有九個歐洲國家承諾2030年前要將北海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擴大至120GW,是現有的四倍;為達到2030年的目標,歐洲國家需要在2027年至2030年間內每年建造24 GW。
愈來愈多國家宣布離岸風場新開發計劃,未來有能力建風場的大型施工船舶卻非常有限,可以想像資源將被重新配置,搶船或搶工勢必增加成本與拖慢進度,對開發商是一大考驗。許監事直言:「搶,不見得會搶贏;可是絕對不能不搶,因為不搶就一定輸!」隨著其他國家積極跟進,她建議政府檢視離岸風電政策,以保持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包括政策調整以降低開發風險、建立更有效率的綠電交易市場,以及強化本土企業的競爭力等。
離岸風電與氫能相輔相成
許監事認為,「再生能源」非僅限是「電能」進入電力系統使用,應納入生產「氫能替代燃料」的概念。其中一項措施是建造人工能源島,將離岸風電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源,如綠氫和綠氨。能源島可集中處理其周邊離岸風場所發的電能,減輕電網的負擔。CIP是此一領域的先驅,計劃2030年前分別在北海建造兩座、波羅的海一座能源島,專門從離岸風電大規模生產綠氫和綠氨。
全球已有超過40個國家宣告採政策性推動氫能,台灣在2023年7月修法將「氫燃料」列入能源管理法第2條第6款的能源,未來將與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綠能,同樣被視為「能源」。許監事認為:「台灣為了滿足綠色燃料的需求,需要實施類似於經濟部推出的「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的政策框架,建立氫能計畫辦公室,同時建立相應的安全法規和標準。」有了這個計畫辦公室,等於有一個統籌的窗口去協調各個部會。
歐盟執委會繼2023年11月公布首件「歐洲氫能銀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競標案後,經過首次競標程序選出七項再生氫能計畫,提供近7.2億歐元補助。在此七項計畫之中,CIP的兩項計畫囊括了三分之二、將近4.75億歐元補助。
許監事指出,台灣的離岸風電政策成功,因為這十幾年有系統地推動,從示範計畫、潛力場址到現在區塊開發。現在發展氫能也是一樣,需要政府補助力量去支持。明確政策框架主責機關是一切的根本,她建議複製離岸風電示範場址規劃的成功經驗,推動發展綠色航運走廊的關鍵策略,並從氫能前導示範規劃整合生產、輸儲、應用,借鏡千架風機辦公室的經驗,設立氫能推動辦公室,整合行政資源,排除產業障礙。
玉山科技協會發揮倡議角色
除了仰賴明確的政策外,產業界的角色也相當重要。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人才濟濟,理監事以及會員所掌握的年產值超過25兆元,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安定社會、推動公益等貢獻卓著。許監事說,再生能源永遠都是下一個階段,協會會員如何運用新科技,以提升自身的出口競爭力,可以發揮積極倡議的角色,與政府合作共同開創再生能源的新局。
▲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完工感恩茶會於2024年5月22日舉行,副總統蕭美琴(中)、CIP創辦人索倫森(Christina Grumstrup Sorensen)(左四)、能源署長游振偉(右三)與CIP區域總裁許乃文(右一)等來賓合影留念。
▲彰芳西島風場。
▲CIP 3-1期渢妙離岸風場2024年6月17日宣布分別與世紀集團及台船環海簽訂水下基礎供應、水下基礎運輸與安裝合約,成為3-1期首座簽訂水下基礎最終合約之風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