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理事長童子賢:每一度不排碳的電都很珍貴
文/李洵穎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長期以來關心環保議題,近來不斷大聲疾呼台灣能源政策需要重新檢討,也多次向各界說明各國減碳之路所做的努力,值得台灣借鏡。同時他也提出「核綠共存」、「能源黃金比例」、「無碳電力」等多項主張,希望以中肯務實的態度喚起各界對能源政策的重視。
童理事長過去經常對台灣能源政策提出看法與建言,他於2024年8月28日出席鏡週刊2024年碳權交易元年高峰論壇進行專題演講,主題為「防止地球暖化下,各國減碳奮鬥」。一開場,他便直言,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導致海水上升,極端氣候肆虐等是需要跨國攜手合作解決的全球課題,希望藉由此次分享其他國家的努力作為台灣的借鑒。
為了讓外界理解各國在防止地球暖化的努力,童理事長先從目前排碳最高的汽車產業談起。自從德國賓士在1885年發明出第一部汽車,到1908年亨利福特以當時創新的流水線生產方法,帶動汽車產業躍進,改變人類生活。然而汽車燃油占石油消費的25%,燃油不只變成二氧化碳,還有PM2.5等其他有害物質,汽車廢氣排放造成嚴重空氣汙染。
電動車發展,象徵現代文明良心
為了防止地球暖化,各國立法在2035年以前禁止生產燃油車,轉向電動車,形同放棄產值2兆美元的龐大汽車產業,「這是很困難的抉擇。」童理事長說,電動車的發展,象徵現代文明的決心和良心。正因電動車崛起帶來新動能,讓電動車製造大廠特斯拉在2020年疫情期間,一年內股價上漲了7倍,2023年11月市值達7800億美元,超越Toyota、Ford等老牌車廠2到10倍之多。
他接著說,隨著先進國家逐步放棄燃油車生產,傳統加油站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充電站興起,方便大眾運輸及產業運輸充電。歐盟到2030年將建置350萬座充電樁,到2050年將建置 1630萬座充電樁,形成另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換算這些充電樁的產值,是新台幣上兆元的規模。
無碳電力將成新能源
不只是汽車產業有著巨大的轉變,童理事長說,在地球暖化危機下,石化燃料將受到更多限制,「無碳電力」將成為新能源,「誰能掌握有效率、高品質的無碳發電方式,誰就能掌握新能源財富。」
童理事長相繼拿出幾項數據說明台灣發電的現況。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資顯示,2023年全國總發電量為2821.36億度,發電量以燃煤最高,占42.24%,其次依序為燃氣39.57%、再生能源9.47%、核能6.31%、燃油1.34%以及抽蓄水力1.08%。火力發電目前仍是台灣主要發電方式,占比高達83.14%。
此外,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4年版)指出,我國2022年總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為285.97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扣除碳匯後的淨排放量為264.13 MtCO2e。以全年2821.4億度電估算,根據聯合國統計台灣每度發電排碳554.21克CO2e,計算電力排碳總數為2821.36億度乘以554.21克等於1.56365億噸,佔前述排淨排放量 2.6413億噸的59%。
童理事長進一步解釋,目前台灣排放的二氧化碳有59%來自於發電,而且很快就會超過60%。現代文明越來越依賴電,包括汽車要充電,高鐵、火車也要電氣化,電的重要性有增無減,如果電的生產都是排碳,那對減碳淨零沒有益處,「比如,電動車要充電,卻是來自會排碳的電,等於繞了一圈,把汽車排氣管的煙,變成發電廠的煙。」童理事長如此形容,但言下之意直指,減碳要全面性的努力,包括發電本身也必須要做到減碳才行。
無碳電力的新挑戰
談到這裡,童理事長拋出一個問題:「當不排碳發電成為防止暖化最重要的手段,那麼必須思考,風電、光電的供應量足夠嗎?」這將是無碳電力的挑戰。
正當全球低碳發電量占比達到39.2%之際,台灣低碳發電占比只有16.9%,大幅落後全球。他說,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的風力發電僅占2.2%、太陽能占4.6%,合計6.8%,其他少量仰賴水力發電、生質能。相較全球太陽能與風電合計13.5%的比率,「到2030年離現在只剩6年,我不相信台灣再生能源到時候可以發展至足以支應電力需求,這是我持悲觀的原因。」
主張核綠共存
如果考慮其他能源,全球水力發電占14.2%、核能發電占9.1%,合計 23.3 %,兩者貢獻不排碳發電良多。惟水力發電已逼近成長極限,因此目前全球開始重新思考核電的貢獻,希望2050年能達成核電成長3倍、綠電成長3倍目標。童理事長提出他認為可行的台灣能源黃金比例,即三成綠電、三成核電、四成火力發電。他語重心長地指出:「任何一度不排碳的電都很珍貴。對抗地球暖化才是重中之重,核能並非敵人,而是綠電可以合作的盟友。」
談到綠能,就要提到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它最重要的目的是透過使用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最終達到碳中和的目標。童理事長批評:「RE100倡議雖然非常有理想,但好高騖遠,有點像是空中樓閣。」他說,目前台灣產業用電結構中,製造業達65%、服務業占18%,「如果要所有的服務業跟製造業都加入RE100,又只能使用非核能的綠電,綠能的供應就要到74%以上,大家加入才有意義,可是台灣現階段綠電供應根本不夠。」2023年台灣再生能源占比只有9.47%,卻要企業承諾RE100,綠電供應成一大問題。
童理事長說,台灣如果不讓核能來幫忙,電力恐難以為繼,無法做到RE100要求的目標。事實上,有多個國家已意識到RE100是一個亟具挑戰的目標,在2023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8中,就有25國攜手倡議採用無碳能源計畫(CFE)。未來CFE恐將取代RE100,成為淨零新趨勢。
童理事長舉例,台灣凌晨4點的用電量是中午12點到1點用電的60到70%,半夜用電量是白天高峰的65%,但半夜沒有太陽,萬一又沒有風,電要從哪兒來?他再以2024年5月13號台電官網的電力供應現況資料指出,太陽下山時,還有些許的風力發電,但是太陽發電不在了,反倒是一直被外界批評的核電,就是呈現穩定的一條直線。「對於半導體來說,最歡迎這樣子的能源。」
但綠電就是要「看天吃飯」。童理事長說,曾有人告訴他,可以將白天發電的太陽能光電儲存起來,留待到半夜使用。但他當下反駁:「這必須裝兩倍的太陽能才行,因為一半白天用,另一半才能儲存起來在半夜用。」
如果要儲存太陽能光電,以儲能系統做為全國電力來源,需要投資4到6兆元的電池產業,且電池壽命短、需要汰換,比如鋰電池只能充電1,000次,3年後就得報廢;磷酸鋰鐵電池可以充電3,000次,但用7到8年也要全部報廢,又得全部重來。
增加投資勢必會帶來額外的成本,成本就會反映在電價。童理事長說,現在台電向太陽能業者購電,一度電價是4.5元起跳,而台電賣給消費者的電,每度只有2到3元,就已經讓台電在賠錢。如果使用儲能裝置,發電成本將再提升1.5到2倍,「假設,到時候一度電要9元,大家能夠接受嗎?更何況,台積電一年用掉230億度的電,很快一年就會用掉350億度,每度如果貴上3塊錢,就要增加1,050億元的費用,對產業是個不可承受之重。」童理事長說。
台灣能源政策要檢討
以台灣2023年的用電量達2821.4億度為基準,童理事長預估未來三年內勢必會超越3000億度,其中又有65%為製造業使用。倘若每一度電增加一元、二元、三元,將不利於民生與產業,國家每年都會增加龐大支出。這就是為什麼他不斷呼籲「電力成本就是國家成本」。
童理事長說:「如果有人宣稱可以發展綠色產業,卻沒有能力拓展外銷,賺別國的錢,這其實只是在內耗。有點像麻將桌上你虧錢、我贏錢,這是零和遊戲,把你的口袋的錢轉移到一些人的口袋裡去,對台灣的競爭力、生產力並沒有幫助!」
然而,地球暖化無法逆轉,北極融冰無法等待,台灣也做了許多減碳努力,包括訂定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目標,屆時要達成綠能20%、天然氣50%,及燃煤30%的發電比。童理事長說,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理想性很高,但也有很多困難。「台灣即使達成綠能發電佔比20%目標,也仍落後國際很多;30%的煤炭仍造成大量排碳;50%的天然氣價格高昂,空氣中的PM2.5也損害國民健康。」
童理事長說,當年政府為了環境保護議題提出非核家園,這個理想很崇高,因為核能在30、40年前被認為等同核彈,可能會破壞環境、毀掉家園;但歷經多年運作經驗,目前理解的核能並不等於核彈。
談核廢料儲存及處理
談起啟用核電,不少反核人士質疑核廢料放在哪裡?童理事長直言:「核廢料就放在核電廠,從核一到核四,目前留有的空間,都足以建立4到6座機組,現在卻只放兩座,空間還很大。」他曾詢問過前兩任經濟部長,他們都說裝核廢料的水池比一個奧運的游泳池還小,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為什麼不能再多蓋兩個水池?」童理事長認為,核廢料放置不是問題。
童理事長說,如果台灣要全面使用綠能發電,就需要鋪上12個台北市規模的大小的太陽能光電板,才能供應全台電力所需。但如果用核能的話,核廢料處理儲存於核電廠內,不需要使用多餘土地,才是負責任的方法。「就像自己的垃圾自己收,放在廚房的角落,等待核廢料終極的處理方式。」
外界擔心的核廢料處理問題,童理事長認為,以科學方法其實不難處理,難的是商業角度反而造成困境。「就像回收保麗龍跟空寶特瓶一樣,過去不願意回收,並非技術無法回收,而是回收一個就要花5塊錢,但買新的只要5毛錢。這是商業角度造成的困境。」他再次強調,把核廢料存在核電廠內,才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反之,為了不使用核能而重啟火力發電,「這才是不負責任!」童理事長拉高音調說。二氧化碳往大氣排放,造成空污嚴重,讓國民健康付出代價。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兩個月前公布15年來的研究報告顯示,台灣中南部的PM2.5濃度高達13.8.到17.1,在空污嚴重的幾個月,PM2.5濃度相當於每人每天吸一包煙。燃燒發電代價就是肺癌成為台灣十大癌症死亡人數第一名。
能源政策是重中之重
童理事長指出,2015年馬英九總統卸任前幾個月,台灣的低碳發電占比是19.4%,但到蔡英文總統卸任時,台灣低碳發電占比反而下降為16.9%。從2015年馬政府時代到2023年蔡政府時代,低碳能源佔比不進反退,「並非小英總統不努力,她推綠能確實很努力,但是剔除13%不排碳的核能,到2023年結束的時候,綠能占比只增加6%,一來一往減少了8%(從14.13%降到6%),抵銷了八年來的努力。」
「過去半年,冒著被大家不同意、不承認的壓力,我仍要說非核家園2025目標跟台灣的進步繁榮跟能源韌性,是背道而馳的。」童理事長指出,廢掉核能讓台灣碳排雪上加霜,高品質、穩定且便宜的電力是產業護國群山迫切需要的。能源決策跟能源的品質,更是國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童理事長列舉其他國家的綠能經驗,如丹麥雖以風力發電聞名,但丹麥人口較少、產業以高階服務業為主,耗電量逐年下降,因此風電足以支應需求。他特別提及,在地球村裡,「高所得的國家一直對低所得國家不公平」,像是歐洲先進國家把高耗能或高污染的產業拋到亞洲,然後指責中國、印度甚至台灣高排碳。「台灣在全世界的人均排碳偏高,我替台灣抱不平。」他說。
此外,美國是石油、天然氣生產第一大國,但仍保有18.1%核電,以降低排碳量。瑞士等歐盟國家低碳能源占比高,也使用部分核能。中國因快速發展需求,10年間用電量成長了74%,快速擴張核電。義大利在反核35年後,近來為了國家能源安全也宣示重啟核電;日本、韓國也同樣積極提升核能電力。「這些都是面臨地球暖化威脅下的能源選擇。」童理事長說。
搶攻不排碳電力技術
童理事長表示,未來石油重要性將下滑,目前全球電力產值6兆美元,各國都在搶進新能源,研究核融合、氫能等新技術,誰能夠掌握核融合或快中子反應爐技術,這樣的國家就會贏。在國際競爭格局下,他推論,美國不會讓中國專美於前,遲早會因戰略因素重啟核能研究。
他呼籲台灣不該放棄任何一度不排碳的電,氫能及地熱能都該研究,海洋潮汐發電也必須研究。儘管成為主流發電方式的機率不高,但台灣仍應該抱持希望繼續投入研發。
童理事長再度重申:「電力即國力。」未來台灣要發展電動車、人工智慧、晶片製造,都需要高品質電力供應。但如果要用太陽能滿足電力需求,需要10個台北市的土地面積,而台灣寸土寸金,難以滿足此需求,也會摧毀農業。試算以可居住240萬人的一萬棟10層樓公寓大樓設置太陽能板,一年發電量是5.195億度,僅能貢獻2023年消費電力的0.184%,回收不成正比。
童理事長最後總結,淨零減碳是一條很艱辛的道路,對地狹人稠的台灣需要正確的政策。如果政策方向選擇不一樣,有些路可能很艱辛,但也有些路,也許會比較快,也能夠達到防止地球暖化的淨零目標。無論如何,台灣都應做到一個好地球村民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