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菁英專訪
PEOPLE



林琦翔深耕深圳推動深圳育山會務

協助創新創業團隊促進兩岸科技交流

文:朱麗芝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第一任辦公室主任林琦翔於2004年赴深圳發展,親眼看見並經歷深圳的成長,從模仿成風的山寨版城市到今天是中國著名創新創意城市,成為令人驚艷的亞洲矽谷。他在這樣蓬勃創新的氛圍下工作、學習與成長,認真交往當地的朋友,接了地氣,經常傳播玉山理念,草根性的結集了許多大陸朋友與台商菁英,熱情推動深圳育山的成立及經營會務到如今。目前他在深圳創業,擁有自己的投資公司,多年來仍兼任深圳育山的執行秘書長,扎根於兩岸科技交流與青年創業,經常主辦或協辦各種科技論壇、創新創業競賽,協助兩岸創業團隊尋找資金與各種資源,帶團訪台交流,協助法人組織做產業研究分析報告,或受邀演講深圳經驗,可謂是深圳與台灣重要的橋樑人物。

在深圳發展接地氣 創造事業坦途

世界之大,林琦翔當年為何選擇去深圳發展呢?林琦翔說他在擔任台灣玉山辦公室主任時,曾與當時的劉兆玄理事長去了幾趟大陸訪問與開會,又去香港見證了香港玉山的成立,心中很受震撼。2001年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大陸起來,百業興盛,他於2004年先去上海,後來到深圳找工作。透過認識的朋友介紹,他進入一個台商經營的展覽公司作部門主管,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大陸的客戶帶到國際的CES、Computex等大型展覽會參展,這工作接觸許多人物,很適合他喜歡與人交流的性情,一做三年,學會很多,迄今他仍是該公司的股東。

在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工作時,有許多機會接待、拜訪,與參加會議,但他感到藉這些活動所認識的大陸是片面的,這樣的交流是有限的。他在深圳看見台商製造業,台幹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到宿舍與台幹在一起,假日回台灣,與外界的接觸少,並不能深入認識當地人的圈子;一般台商老闆的生活就是埋頭做生產、做生意,交自己朋友的圈子,成立台商協會,或頂多與台辦或地方官員打打交道。他們都無法與大陸人真正有交集,交成朋友。但他在這個展覽公司的工作面對的是99%的大陸客戶,因此他能夠認識了許多大陸廠商,並了解他們的想法。

1988年大陸對港資、台資開放後,許多台灣的製造業進入大陸,十多年後,確實培養當地許多人有了製造經驗,這些大陸幹部在台商工廠做事,但晉升管道有限,無法升到一定的位置,他們就會出來創業。他們拿訂單的能力比不上台商,但很會控制成本,人又年輕,學東西快,所以若在台商公司待了十年,有了一定的管理製造及銷售經驗,出來的創業之路就很順當。所以在2000年以後,許多大陸人創業興起,成為台商的競爭對手。

都是年輕人,這時剛進入深圳工作的林琦翔努力成為他們的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發現台商老闆教大陸幹部許多東西,但沒有把他們當成是事業的夥伴。林琦翔一路陪伴著他們打拼,看見這批大陸年輕人一個個起來創業成功,林琦翔成功接了地氣,也為自己開創了事業的坦途。他很順利轉到一個陸資企業去工作,老闆把他當成朋友,讓林琦翔去拓展市場,這時工作是全方位的忙碌。

林琦翔決心要融入當地,他廣交朋友,收穫豐富人脈。深圳今日有2500萬人,十年前也有1000萬人,台商最多10萬到20萬人,「若是1:100,你有一位台灣朋友,你能否交到100位大陸朋友呢?」林琦翔做到了,他交了許多大陸朋友,且是平等相待、真心交往的朋友。「他們是我的客戶,實力很強,絕不能低估它們。」

台商為大陸開啟現代化經營管理及國際化的大門

林琦翔看見大陸朋友起來創業的愈來愈多,他預測在不久的未來,情況會逆轉,將是大陸人做老闆的天下,台灣人為大陸公司打工者會愈來愈多;外商撤離台灣搬到中國大陸,由台灣人做遠東區、亞洲區總經理的情況也將會被大陸人取代。因為,大陸這些年輕人來自北大、清華,有能力、有衝勁,是萬中取一的人才,且大陸人在自己的地方要取得人工、土地都很便宜。九十年代他們與外界接觸少,但台灣人為他們開啟了一個現代化經營管理及國際化的大門。他記得深圳當時有兩個銀行,其中的招商銀行前任行長馬蔚華對他說,“招商銀行有今日的成就,台灣銀行界的金融人才貢獻很大。”譬如招商銀行的信用卡就是中信去協助開創的。另外一個名列世界500強第廿九位的中國平安集團,也有很多台灣前國泰人壽業務主管的加入,協助開創業務。

2019年在大陸華南地區許多台大校友要成立校友會,有四百多人有興趣要參加,林琦翔是籌備委員之一。這些陸漂的台大校友,正在大陸企業擔任幹部或主管,他們的年薪很高,譬如騰訊,員工年平均薪資是80萬元人民幣。「台灣有多少企業能發出這樣的薪水?」林琦翔問,這情況印證了他當年的預測,大陸企業家將會取代台商。

深圳育山會務有別於其他玉山區會

看見許多客戶與朋友紛紛起來自己創業,林琦翔開始推動玉山科技協會。其實他在與這些朋友交往時,常會提到自己過去在台灣玉山工作,人家問玉山科技協會是做什麼的?林琦翔就會談到玉山科技協會就是促進創業者在科技、投資、市場、經營管理和人才的交流平台。現在面對朋友們的紛紛創業,他覺得時機到了,就積極推動深圳玉山科技協會的成立。「玉山這個平台又國際化、又在地化。」林琦翔歷數各地玉山的優勢,美西玉山在矽谷是以創新科技及創業聞名、新英格蘭玉山是以生技研究聞名、華府玉山的優勢在於與美國政府的關係、加拿大玉山有許多外國科技與金融人士、台灣玉山有許多科技大老等,而深圳有科技元素與地理意義,當地的製造業要提升、要轉型升級,必定需要玉山科技協會這樣的平台。深圳當地的創業界朋友對玉山這樣的平台都很嚮往。

「如果說十年前的深圳給人的印象是模仿與山寨版的產品很多,但今日的深圳已成為亞洲的矽谷,創新創業已是深圳的標誌,深圳在國際組織PCT的專利申請佔大陸的一半,其中以華為第一,中興通訊第五。」林琦翔說。模仿是創新的根本,創新奠基在模仿與學習。今日深圳有製造、有創新,有許多專利申請,需要投資,非常符合玉山的宗旨。所以當他與朋友談起玉山時,得到的回饋是正面的,經過了六年的努力,深圳育山終於在2013年成立。

為何這麼久才能成立呢?林琦翔說,在大陸推動任何的社會組織,政府的控管都很嚴格,必須得到政府單位的批准和同意,特別玉山科技協會是一個境外組織來大陸落地,控管更是嚴格。但林琦翔六年的努力,已打好了會員的基礎,最後在台灣創業家曾憲章的出面協助下,找到了名高望重的大陸企業家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擔任理事長,並且「深圳玉山」改名用「深圳育山」的前提下,深圳育山終於順利於2013年11月順利成立。

許多玉山人笑說還是廣東人厲害,當初 國父革命就是廣東人一馬當先,這次又是廣東人當了領頭羊,首先在深圳成立了深圳育山。林琦翔說,深圳育山能首先在大陸成立,真是有許多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首先,深圳就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城市,從早期製造業轉型為重視科研與創新,付的代價很大,這條路很痛苦,但深圳走出來了;以前深圳被認為是一個裝配的地方、是個低端製造及生產的城市,在國際上知名度低,但深圳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有包容乃大的胸襟,大量接受外來的人才與資金,還有容忍失敗的耐力,深圳整個轉型成為今日一個創新型的城市。

林琦翔說深圳的「包容」是一個特別的關鍵,任何城市均因語言的隔閡,排斥外來人口,但深圳當年是個只有三萬人的小農村,今日幾乎2500萬人口均是外地來的,林琦翔說他自己感到自己就是深圳人,因為在這裡,人人把他當自己人,沒有人當他是外來客。迄今,深圳接待外人落戶的條件仍是最寬。所以,當地企業能接受「玉山科技協會」這個觀念。「深圳育山在這種環境下能夠順利推展!

深圳育山成立後,秘書長是王卓,林琦翔受到倚重,擔任執行秘書長,負責會務推動、財務籌措與人事管理,定期去李東生理事長辦公室報告會務進展。他說,深圳育山的環境與台灣、美國都不同,「我們是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新創,我們協助大陸地方或上級政府執行他們的產業服務計畫。」他們籌畫多次的兩岸科技交流訪問;他們舉辦許多科技論壇與研習會;他們協辦許多全國性、省級或市級的青年創業創意競賽,擔任評審或創業導師;他們也服務當地政府或台灣團體,進行產業研究分析。2018年4月深圳育山受深圳市政府委託,開始做兩岸醫療產業合作的調研報告,歷時6個月,於11月交出最終成果,他們的「深台產業合作背景下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研究—以醫療產業為例」的報告,在今年1月獲得深圳投資決策委員會評為三家優秀單位之一。林琦翔本人因為特殊了解兩岸的身分,經常在台受邀演講他的深圳經驗或是接受詢問如何去大陸創業。以上這些,需要許多時間及精力來聯繫及推動,每天忙的團團轉。

協助青年創業競賽兩岸科技交流的橋樑

林琦翔自己也在深圳投入創業的行列,成立有投資公司,做天使投資,有自己的投資項目,也與別人一同去投資新創,也做投資的諮詢,目前已投資十幾家公司。他在深圳成家立業,一面負責投資業務,一面也結婚生子,但林琦翔笑說他的精力都放在深圳育山。

深諳兩岸產業環境的林琦翔很受到當地政府及相關團體的重視,經常受邀帶隊當地官員、產業代表或科技團體訪台灣,或是為台灣的團體安排深圳的參訪,「我們懂兩岸產業」,林琦翔說。他帶隊來台灣必定帶領大家參觀新竹科學園區、訪台灣高科技公司或與與台灣相關單位舉行論壇等;台灣團若訪深圳,則看台灣團想看那些公司,林琦翔就透過人脈去協助安排。另外,深圳市政府為讓產業政策落實,關心未來產業的發展,均希望有民間單位來協助提供資訊,很希望深切了解深圳的環境、產業鏈、人才,哪裡要加強,所以林琦翔帶領著深圳育山同仁經常協助這些單位做活動,做說明會,舉行專家論壇,或組團赴該地做企業參訪與交流,台灣、泰國、越南等地,均是常去的地方。台灣這邊相關單位,如資策會、工總等單位,也想知道深圳的一些產業環境情況,如台商如何回流台灣?台商遇到什麼問題?深圳育山也接受委託協助去做問卷調查。最近資策會為「台灣企業走出去」的活動,邀請企業參加香港一個活動,就看中林琦翔在深圳、香港均有許多投資人的管道與人脈的連結,所以請他協助。

台商第二代的新平台

看見深圳的成長,林琦翔說,深圳是台商投資最早的大陸城市。30多年來,深台兩地經貿交流日益密切,人員來往日益頻繁。台商一波波的過去,把自己經營的企業轉移到大陸,到了大陸把經濟規模又擴大,到處成立有台商會,加強台商的聯絡與商情的分享。現在台商第二代起來,年輕人在大陸發展,製造業的能力不見的比大陸強,想要轉型,遇到的難處很大。深圳育山又有了新的使命。

張凱鈞是台商第二代,在廣東中山有一個五十畝地的園區,最早成立製衣廠,做CK、Polo品牌的代工,他很希望進行轉型,能將他在中山的物業基地轉型成為科技基地。目前他有12家創業團隊,希望這些創業團隊能紮根在粵港澳大灣區。張凱鈞說:「我們與上一輩比,我們要做不一樣的事。」他親身體會由於他想將公司轉型,做些創新的事,受到家族很大的紛爭與摩擦,得不到上一代的支持,因為父執輩台商不贊成轉型。

他感謝深圳育山在廣東深圳辦了許多港澳台青年創業大賽,鼓勵台商第二代做創新,他深受其惠,他希望透過如玉山科技協會這樣的組織與當地政府對接,與當地企業文化做深入交流。「我們是1.5輩,老一輩希望我們穩穩做原來的事,但我們想要走一條創新的路,很需要深圳育山這樣的組織,我們深受其利,我們在創業過程中需要像深圳育山這樣支持的力量,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合作。」張凱鈞說,這個創業大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他們找到對接的資金、市場、技術,大陸與台灣的新創團隊與優秀的人才。

在大陸多年,張凱鈞的父親與岳父母均是台商,他也在大陸多年。台商在大陸有其歷史地位與功能,台商協會扮演重要角色,但今日產業環境不一樣,做生意模式不一樣。大部分到大陸發展的年輕人去大陸發展,可能與父親有關,與台商有關,大陸市場大,環境好,若這個年輕人有實力想發展,需更多人協助,但他們今天在大陸創業所遇到的問題與以往台商不一樣。年輕一代認為台商會是老一代台商的聚集地,老一輩的人在吃飯、唱歌、聊天,聯絡感情,談談生意經,吸引不了年輕台商;現在年輕人念了大學、出國留學,然後去到大陸協助父輩志業,然而想法與前輩不一樣,往往受到攔阻,所以像深圳育山這樣的科技協會、或最近正在積極進行的華南台大校友會等,反而凝聚力更大,更能吸引年輕人。

張凱鈞與林琦翔均是台灣大學畢業,也是目前「華南台大校友會」的發起人,「我們想找共同的生活圈與事業圈。」張凱鈞說。目前已有一百多人正式申請加入這個校友會。

林琦翔被票選擔任華南台大校友會籌委會主委,與前東莞台商協會會長翟所領於6月20日返回母校拜會管中閔校長,隔周再拜會李百祺研發長。由於台大、台科大與台師大三校成立《國立台灣大學系統》,為尋求母校與華南校友在產學合作的機會,他們又分別在7月3、4日與台灣科技大學校友總會華南分會會長劉文祥、聯速物聯網科創園創辦人張凱等,拜會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與副校長劉代洋,探索成立台北市華南台大系統校友會產學基金會(暫名)的可行性。

中美貿易大戰對台商的影響?

張凱鈞說,其實因為製造業的人工漲,大戰前他們與歐盟、美國的生意已經縮減。中美貿易大戰開打後,他們在廣東的工廠一直縮減,大戰對他們廣東台商影響很大,很多人退到東南亞。中國用貶值的方式來減稅,出口美國,以因應關稅提高的壓力,但仍緩不濟急。他們成衣一年出口一千多萬件到美國,若美國關稅長至25%,他們真的無法面對這樣的高關稅,他們目前的因應方法是看如何將產品轉大陸內銷市場;他們另一個做法,改走越南出口。但無論改大陸內銷或改變製造地,均是挑戰,台商要能耐的住這種巨變。現在他最希望的就是將製造業轉科技業,大部分台商無法轉型,或轉出去外地,真的很辛苦,或是就退休了。

林琦翔表示,目前若要製造業回台灣,不太可能。一些台商進行融入本地的做法,與大陸本地合作,提升大陸幹部,產品銷大陸,但也有難度。林琦翔表示,大陸很早就有走出去的政策,鼓勵廠商布局全球,現在面對中美貿易經濟的新形勢,大企業屏息以待,小心以對,小企業較累,轉型是困難。但中國大陸市場大,肯定有能力面對中美貿易戰這種變局,台灣應該在美國與中國大陸兩邊押寶,兩邊均要掌握市場商機。

台灣企業如何在深圳走出第一步?

林琦翔表示,目前台灣人想去大陸創業,廣東仍是一個好地方。廣東政府對台商不錯,不論是稅務、土地均提供許多優惠。台商企業要在深圳發展,第一要能提供好的薪水才能吸引人才,對內要培養具有革命感情的人才,得人才者才能得天下,要能理解當地人才的需求及發掘當地人才的能力。其次,台商要創造自己的產品、技術或服務的獨特性,以小而美的產品來進攻大陸的特需市場,大陸市場大,割任何一塊均可以賺錢,但你若只是Me too的產品就很難競爭了。第三,深圳是服務型政府,約束越來越少,愈來愈透明。第四,你的口袋要夠深,或找到合適的投資人,生產投入的資金很大,小做坊式的創業成功難度大。

張凱鈞認為到深圳創業有四個要件:1. 目光如炬 2.胸懷四海,廣納人才與技術 3.風雲際會,要有創新創業競賽這樣的平台 4. 雙肩似鐵,能承擔去大陸創業的困難與環境。「我們在創業過程中需要像深圳育山這樣支持的力量,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合作。」他也對台大校友會這樣的組織,樂觀其成。

據林琦翔的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去大陸有好幾種情況:有些人不是台商、不是台幹、不是台二代,這一波人去深圳上班,與大陸同仁合租房子,一起吃飯,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大陸人,與大陸當地結合程度更強。這一波年輕人中,還有的在台灣已有點基礎,他們是去找市場的,可以是東南亞,可以是美國,可以是大陸,這些地方均是他們的選項,看他的產品是哪個市場。但無論是去創業也好、是去工作也好,或是去找市場,均要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多去觀察與學習,多交當地朋友,路才可以走的更寬更遠。

一個人到一個地方就會對那個地方有感情,林琦翔說他生長在台灣,成家立業在深圳,父母姊妹在美國,他對三邊均有感情,目前他幾乎每周都要來去深圳與台灣一趟,每年也要飛往美國幾次。他衷心祝福這些地方均能發展的愈來愈好,經濟發展好,環境平安富庶繁榮,人人都賺錢,生活能舒適,更希望這三地彼此都能合諧合作,共創商機,這是他的願望。¡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