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菁英專訪
PEOPLE


 

王秀鈞博士大力投入綠色科技

樂於分享基督信仰對他人生的引導

文:林峻宇

王秀鈞博士是美西玉山第一屆亞美玉山的成員,職涯至今經歷科技業、投資銀行,及創投行業三個階段,均表現出色,本身是基督徒的王秀鈞十分關注永續發展議題,近年大力投入綠色科技的投資,以下是王秀鈞博士的分享。

從科技到科技行銷

在台灣出生長大,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之後到美國念研究所,在史丹福大學拿到工程經濟系統博士學位,王秀鈞提到:「我在求學過程當中逐漸瞭解我的性向和興趣是跟人有關的,而不是那麼偏向於做研發。」念博士時,王秀鈞開始在矽谷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半導體設備大廠KLA-Tencor的行銷部門工作,那是他第一次學習到什麼叫做行銷。其實真正的行銷是瞭解客戶的需要,結合自己公司的核心能力來發展重要的、難以取代的產品。

參加美西玉山第一屆專青團回台參訪

1995年時還是學生的王秀鈞剛剛開始職業生涯,參加美西玉山所舉辦的第一屆「海外專青回台訪問團」回台參訪高科技企業。當時王秀鈞心想:「我們是臺灣人,總是希望多瞭解亞洲,雖然我在美國讀書工作,但希望知道亞洲的發展。」於是便參與了這個活動。

王秀鈞特別提到,美國的公司對於員工的發展、進修,是非常支持的。他本身靠著公司的幫助完成了博士學業,也是公司支持他回台參訪,至今王秀鈞回憶起來仍十分感恩。

回台灣的行程讓王秀鈞跟台灣的科技界有了第一步的接觸,很多那時建立的關係到現在都還存在,後來也有機會合作。而這些人脈也對王秀鈞之後回台進入金融業、從事創投,有很大的幫助。

轉換跑道進入金融業

1997年時,幾件事情促成王秀鈞決定回台服務:第一,當時亞洲和美國比,亞洲很明顯是成長較快;第二,台灣是家鄉,當時王秀鈞想應該要回到這裡來,除了環境熟悉外,更重要的是家人都在台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王秀鈞說:「身為基督徒,我們做任何決定都覺得神的啟示和帶領很重要,我們相信神創造我們有一個目的,我們一出生就活在神的計畫當中,我覺得那時神是要我回到亞洲,回到台灣。」回台灣後王秀鈞做了個很大的改變:從科技業進入了金融業,擔任投資銀行的半導體分析師。

當時,王秀鈞回台灣其實有許多的工作機會,其中不乏半導體大廠。但為什麼卻一跳進入投資銀行呢?王秀鈞覺得進入半導體行業對他而言是比較熟悉,但他認為人要不斷學習,就必須跳脫自己的安逸地帶(Comfort Zone),也就是基督徒所說的擴張生命境界,王秀鈞於是決定轉換跑道。

分析師的工作是瞭解上市公司的營業項目、營業內容,以及未來的成長性、評估股票的價值。所以主要是需要財務方面技能,但另外也要對所在的產業非常瞭解,因為做模型、做財務預測,一定要言之有據。從矽谷出來的王秀鈞在產業方面相當熟悉,當時他做的是半導體分析,涵蓋像台積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Charter Semiconductor等公司。

進入投資銀行後王秀鈞被迫要快速學習,分析師這個行業每一天都要被挑戰,一天通常六點鐘起床,七點鐘開始看報紙、看新聞,八點鐘公司早會時要針對昨天全世界的新聞要有評論出來,接著要寫報告。而因為跟客戶有時差,下午要跟歐洲開會,晚上跟美國開會,一天的行程十分忙碌。此外更時常到歐美出差,王秀鈞笑說那時每個月在飛機上的時間大概跟開飛機的機長差不多。

分析師是一個淘汰率極高的行業,但是對王秀鈞來說是一個加速學習的機會,在那段時間他掌握到做分析師的竅門,很快升任為荷蘭銀行全球半導體首席分析師,也在幾個專業雜誌的排名上榜。王秀鈞提到分析師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很現實的,如果你沒有得到專業排名,可能就被自然淘汰了。」

再次轉換跑道,從事創投

經歷過分析師的忙碌工作後,王秀鈞思考著如何將自己的工程及財務經驗做結合,而創投就是一個最適當的職業,不但牽涉到財務的層面,也有工程的實際操作部分。

再一次,和太太一起禱告,尋求神的旨意和帶領之後,王秀鈞在2002年時加入普訊創投公司,之後在2003年回到美國,負責公司在美國的投資業務。回美國對王秀鈞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轉換,矽谷是創投的發源地和全世界最有創新動能的地方。身為創投新兵,能在矽谷從事創投,對王秀鈞是很大的祝福。

在美國時,王秀鈞投資的產業包括半導體、系統、通訊跟網路業,這段時間也讓他再次有機會跟美西的朋友建立關係,像科技界的人士,以及美國的創投行業,如與美國最有名的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USVP(US Venture Partner)、Morgenthaler、VantagePoint Venture Partners等等公司都有過合作。

跟這些創投合作的過程讓王秀鈞瞭解如何育成一間公司,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提供資金,也需要提供其他的幫助。一間小公司從零開始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創辦人有某一方面能力,但並非全能,創投家除了提供資金外,很重要的也提供一些策略上的指導、內部管理及人脈資源的幫助。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但是好的團隊可以提高整個公司的成功機率,「基督徒的信仰覺得神創造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他的優點,怎麼讓每個人的優點一起加乘,使團隊把結果做到最好,是一件蠻難得的事,對我來講這也是一個學習和擴張生命境界的過程。」王秀鈞說。

矽谷經驗

王秀鈞說,做投資的時候,看重的是這個公司的團隊結合所帶出來的價值,很多時候是一個新的科技、新的產品,甚至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但最重要的是一些無形的資產,包含像公司文化等等。

王秀鈞認為矽谷是一個很適合新創公司生存的環境,有幾個原因:首先,矽谷的創投社群很豐富,這些創投一方面有資金,一方面有很多營運的know-how,可以給新創公司很多的指導,也有許多人脈網絡。其次,就是矽谷的氛圍,年輕人希望能夠自己創業,這是很多地方沒有辦法複製的,很多地方的年輕人最大的夢想是到大公司做職員,有穩定的收入,但是在矽谷,儘管經過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8年的金融海嘯,創業的精神還是很強。

第三,矽谷一直都有幾間大公司在那裡,從最早的HP,然後Cisco、Oracle,接著Yahoo、Google,到現在的Facebook,江山代有企業出,每一個企業出來給大家開創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表示創新和創業是有可能的。此外,大公司成長的過程訓練了一批人,等這些人到四十歲左右,經驗很豐富,也有技術,就可以出來創業,變成新創公司的CEO。有了大公司做為訓練的場所,小公司需要的管理人才和主管就有來源了,創投業者也就有信心投資了,這些結合是很重要的。

最後還有一點跟加州有關,王秀鈞說加州的法律是鼓勵新創公司的,競業條款對加州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這跟很多地方不一樣,也成了矽谷特別的環境。

2008年時有另外一個趨勢:過去美國主要發展的項目例如半導體、系統、通訊等等,其實亞洲的實力越來越強,所以不一定要在矽谷投資這些東西,大陸、台灣都有這些投資機會。

成為基督徒的過程

原本在臺灣王秀鈞不是基督徒,到美國第二年的時候,見到基督徒的朋友,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基督徒的朋友都特別喜樂,王秀鈞回憶:「雖然我各方面的條件不見得比人家差,但他們好像沒有什麼憂慮,我很好奇為什麼這些人不一樣,我就開始去瞭解這個信仰,瞭解了之後我也很想要成為基督徒。」

工程背景出身的王秀鈞,一度想要證明神的存在,當然現在很清楚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命題,如果祂真的是個永在的神,你怎麼可能證明祂,祂不要你證明,你就不可能證明。

當時王秀鈞跟一個基督徒朋友聊,說他很羨慕基督徒的生命,朋友回他說:「Hey! That’s for free!」。這個信仰是這麼好的東西而且不需要付出自己的代價,所以王秀鈞就開始追求,當然追求的過程牽涉到幾件事,第一要讀聖經,第二要禱告。在讀聖經、禱告的過程中王秀鈞自己跟神有一些接觸,知道他是被神愛著的,也讓他知道耶穌基督2000年前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了,後來埋葬、復活這件事情不只是個故事,而且是他個人生命改變的機會,因此決定相信耶穌,成為基督徒。

後來幾個重大職涯的改變,王秀鈞都是在禱告裡面跟神確定才做決定。2008年回到台灣之後王秀鈞就在尋求一件事:「神呀!祢過去帶我這幾次轉換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東西可以結合我一生的準備,在未來可以去實行祢在我身上的計劃?」那時候王秀鈞發現一件事,他是從事創業投資的,所以就思考著如何做投資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幫助。

關注綠色科技做有責任的投資

現在全世界所面對的重大問題,就是氣候變遷,因此王秀鈞覺得要做新的投資方向---回到綠色科技,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王秀鈞想著一個重要的議題:「當我們離開時,這世界成為一個更好、更美的地方。」就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時,他於2009年來到大河資本公司。在大河的投資就完全是著重在綠色科技上,針對氣候變遷的緩和及適應,希望讓氣候變遷對這個世界的衝擊減少,或是完全避免。這就是注重社會責任的投資,在歐美稱為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單定義為綠色科技。

王秀鈞說:「我們相信大家所面對的氣候變遷的問題是有解的,包括再生能源及許多節能的技術都漸趨成熟。大家過去所用的產品,並不見得有把它真正的外部成本算進去。」舉例來說,像核能,如果只算經濟上的成本可能蠻低的,但像這次日本福島的損害,如果把整個潛在的社會衝擊加進去,成本就高多了。

另一個例子就是減碳,我們現在所有的產品都沒有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算進去,我們排了這麼多二氧化碳,造成了臭氧層的破壞、造成氣候變遷,整個社會付出這麼重大的代價。未來碳稅的實施會使得二化碳的排放有價錢。全面實施碳稅後,所有的東西成本就不一樣了,廠商和一般人民就會開始重視所謂的碳足跡。例如一個杯子,在製造過程中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就會根據它的排碳量決定它的價錢,如果是低排碳量的,那就便宜一點,如果相反,那就要貴一點。

興利於益

推動綠色科技,需要幾股力量,商業的力量就是創投最直接,接著還需要學術界的力量,以及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來幫忙,因此王秀鈞在機緣之下參與國科會的能源國家型計畫,也成立中華綠色經濟發展協會。在職業生涯中,也常常在各大學開課,包括史丹福、台大、清華等等,教授一些關於創投及綠能的課程。

王秀鈞認為,未來的二、三十年,人類最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氣候變遷,而解決之道就是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任何公司能提出針對減碳乃至於氣候變遷的解決辦法,不但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同時也給自己創造極大的商業價值。簡單的說「Doing well by doing good.」,中文叫做「興利於益」。王秀鈞說:「如果我能做到這個目標,不但可以幫助社會,也可以成就商業方面的價值,這是很好的事情。」¡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