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菁英專訪
PEOPLE


訪蘇拾忠談中華民國創投公會今昔

文:劉伊容

中華民國創投公會成立於1991年,歷屆理事長與秘書長蘇拾忠曾扮演推手角色,舉辦許多重要的海內外創業投資媒合會,為臺灣創投界激起波瀾壯闊的投資創業活動。台灣創投界走過輝煌燦爛時期,也經歷後來的成熟與平緩發展,今日的台灣創投界,老一代的創投資基金漸漸清算解散,創投公司家數減少,創投公會會員數遞減,創投公會如何繼續服務會員,奮力自救並繼續推動下一波的創投熱潮呢?本會特別訪問兩度擔任秘書長的蘇拾忠,並聆聽這位演講名嘴談談他個人的成長過程─如何從一位農業機械系學生到記者,到擔任創投公會秘書長的有趣過程。

從農業機械系學生轉記者

蘇拾忠是臺大農業機械系畢業,您想不到吧!他笑說當年考大學是選校不選系,把臺大的第一個系填到最後一個系,反正非上臺大不可。

那蘇拾忠後來怎麼會做記者,而且做的如此出色呢?他說他大一的時候就申請轉系,要轉歷史系,結果微積分不及格,轉不過去,要全部及格才行,後來他的微積分是補考過關的。一年級下學期去旁聽考古人類學系的「人類學導論」,聽了一整學期,全程出席,他對那仙風道骨的老師崇拜到不行。他大二就決定還是乖乖搞好農機好了,出任農機系的學藝股股長,專辦有參與老師研究計畫的學長姐演講。結果他們在舉辦的第二次演講請了一個在農委會工作的學長回來,學長劈頭就說,「我們農工系不知道有多少年了,畢業校友大概有數百人,目前留在農業機械崗位上只有九個人。」蘇拾忠的一腔熱血就被澆熄了。因為那時候臺灣農業機械飽和了,臺灣農業機械都是在做維修,把日本設計的農業機械改成適合台灣的土地,臺灣的田比較小比較瑣碎。那時候他就在想未來要何去何從?他從小物理比較好,所以沒有考慮就參加甲組考大學了,到大學還是物理讀得很好,可是對那無止境的實驗就沒興趣。

蘇拾忠當時發現自己對「人」的興趣比較大,就往社會學科去思索,思索了大概一年半,到大三下才決定把這輩子的志向定出來,包括做外交官、律師、老師和記者等四個行業。再仔細想,外交官,不可能,英文沒那麼好,也不是那個科系,律師考不上;只剩下老師和記者,做老師難道去教農業機械嗎?他自己念農機都沒有把握了,還要去教別人?所以不可能。那就只能當記者了。另外,他想到如果一定要當老師就要增加自己可以教書的題材,不能教農業機械,就去找別的科目,但那一個研究所可以讓農業機械系的畢業生去考呢?他仔細找了找,發現除了農業機械所可以接受農機系學生以外,就是企管系不排除外系生,而且還有一個可以讓非商學科系報考的研究所,所以他大三就開始去修經濟學,大四就準備去考研究所了。

他考了四年才考上,當兵兩年期間也去考,之後在報社工作的前兩年沒去考,因為剛工作急著表現,他幹的很不錯,不到兩年就升為召集人了,而他帶的那一組組員都是研究所畢業的,他就想說還是去考研究所好了,就考上了,是他那一班榜單最後一名,他不是在職身份去念而是以全職學生身份去唸的。他想畢業之後也可以教企業管理,也可以當顧問,所以兩年很快就把它畢業了。他雖是最後一名進去的,可是備受老師喜愛,老師上課問問題,天資優秀的學生講的天花亂墜,都是理論,舉不出例子,老師都會指著他:「蘇拾忠舉個例子?」蘇拾忠以前當過記者,例子比較多,容易得到走實務路線老師喜歡。

從記者轉任創投公會總幹事

研究所畢業後,蘇拾忠轉到「商業周刊」去工作。如果報紙是告訴你發生什麼事情,雜誌就是解釋為什麼那件事情會發生,算是深入報導型式。他在雜誌社工作了三年,少不更事,當上總編輯三個月就和發行人吵架,吵了快一年,最後就去當總主筆。那時候沒事就去找前經濟部長趙耀東,趙痛罵台灣科技業不長進,創投不長進,因為這是專訪、不是新聞,所以通常不會做平衡報導。蘇拾忠回去後寫了篇科技業與創投業不長進的報導,這篇短短一頁的文章,引起大風波。施振榮和普訊創投的柯文昌均來電約他一談。為了見柯文昌,他就去讀了許多有關創投的文章,與柯大談創投的發展。

訪問完柯文昌,第二天他正在高速公路上又接到柯文昌秘書電話,柯想再和蘇拾忠談一次,他就過去,柯文昌看見他劈頭就說:「我要成立公會,你要不要來做總幹事?」蘇拾忠問:「總幹事是幹什麼的?我是商業週刊的總主筆耶!」雖然那時候商業周刊還沒賺錢(商業週刊是他離開後才賺錢的),但還是個像樣的雜誌,薪水也不錯,但柯文昌說:「不要瞧不起創投公會,我們創投公會和一般公會不一樣,我們創投公會不做酬庸,是真的在做事,因為創投公司和政府政策太密切了,需要一個能應對政府的單位。」這聽起來有點趣味性,對他有點吸引力了。

然而還有更震驚的事在後頭,柯文昌說到處有人邀他去演講,但他太忙了,要蘇拾忠去代表他演講。蘇拾忠就想,若是繼續待在雜誌社,縱然當到總編輯還是只懂皮毛的人,這輩子總不能一直皮毛下去,所以他就答應當創投公會總幹事了。柯文昌問他:「你在商業周刊領多少薪水,就給你多少薪水,」蘇拾忠說:「在商周,我除了薪水還有稿費、還有外快呢!」柯文昌爽快的說:「好!你當總幹事可以兼差,要賺多少外快我不管你。」所以柯文昌支付蘇拾忠跟商周一樣的薪水,蘇拾忠又在外最高接了十五個兼職,包括當顧問啦、兼課呀、為立委寫稿等等。

創投公會舉辦媒合會不遺餘力

「創投公會要解決會員的需求。」蘇拾忠說。「當年,創投公司是有投資抵減的行業,但三年的投資抵減都拿不到。蘇拾忠透過立委助理的關係,為會員解決問題。約賦稅署來了一個組長,國稅局來了一個科長,與創投公司討論與溝通,直接解決問題。回去之後他們創投公司拿到好幾百萬的投資抵減,會員們一年才繳五萬會費,太便宜了。但是創投公會知名度很高,也因為蘇拾忠是做新聞出身,知道怎麼炒作新聞,當時他們每年都會發表創投統計,可以佔到三版頭題。創投公會其實一開始就是收會費辦活動,組團到國外參觀訪問及進行媒合會。後來,會員家數從22家成長到220家,所以會員收入多十倍,那個時候創投公會都靠會費來付房租及用人,有五位同仁一起做事,會務蓬勃發展好旺盛。

台北市創投公會於民國八十年成立,蘇拾忠於民國八十七年離開,第一任理事長是柯文昌,第二任理事長是胡定華,第三任理事長王伯元時,會員早已遍佈全省,蘇拾忠就把公會從「台北市創投公會」改成「中華民國創投公會」了,改制後王伯元當選新的董事長,蘇拾忠就辭職了,他到胡定華公司工作。

在蘇拾忠離開公會的前一年創投公會就開始辦創投媒合會,第一年還算運作過程,第二年他介紹了三百個個案給會員,並組創投團到美國看案子,忙到連午餐時間都有人做創業簡報,晚上還有人來做簡報發資料。那時候,美西矽谷段曉雷abovenet的案子,創投沒人做過這個網路的案子,是他介紹的,他也向國內創投界介紹了阿里巴巴這種公司的案子。蘇拾忠那時候並不負責投資,只負責做介紹,晚上回到飯店,有人跟他說有幾個團員仍在lobby開會耶,他們在做筆記,那時候他相當感動,覺得臺灣的創投實在太讚。

蘇拾忠辦的媒合會,後來從一年300場到後來一年不到幾場。2008年他重返創投公會又開始恢復媒合會,但只安排不到十家公司發表創業計畫,2009年辦了20家,2010年辦了至少一百多家,其中一場就有五十家發表,今年2011年預計會超過兩百家。

談到台灣創投環境,蘇拾忠如數家珍。他說鼎盛時期(1995~2001年),平均每年新設三十家,最多時兩百七十三家。現在台灣有一百八十七家,直觀判斷很活躍的有五十多家,管理的基金大概有八十幾個。由於新設的基金比結束的少,如何振興台灣創投已成為蘇拾忠念茲在茲的課題。

台灣創投應有新局面

創投公會過去靠會員會費、入會費的收入,現在會員減少了,許多公司也老了,有人開始不繳錢,所以公會的財務就每況愈下,這狀況到四年前2006年,前任秘書長楊正秋開始接政府計畫案,譬如為中小企業處訪視創投公會會員的投資成果;又接了創業投資發展的四年計畫做了四年。蘇拾忠於2008年回鍋,把工業局的計畫做完;09年又接了資策會的外包案,2010年接了中小企業處創業競賽輔導計畫案,2011年又接文建會的案子。所以創投公會現在除了會費外,就是多辦活動、接政府計畫,經費才能繼續保持健全。

接案子之後會不會就脫離創投公會的設立宗旨及服務本質?蘇拾忠表示,不會,他們接的案子都和投資有關,他也自信他們會做的比其他單位好,因為創投會員是投資的專家,找創投公會辦事當然比較放心與方便。他說他們將來可能會再去接農委會的投資計畫。創投公會現在有二十二人,理事長是林坤銘(首席創投)。

從一開始投入到創投公會迄今,有何感想呢?蘇拾忠說他覺得他自己還蠻適合做公會的,他說他在創投公司工作表現普通,後來自己出去創業也失敗,但在創投公會他就能做的得心應手,並能推動許多計畫。

他現在看到的未來創投可投資的發展,包括有1.文化創意產業 2.美食連鎖服務業3.往大陸發展。他認為台灣今後可以發展出一個新局面,金控公司自己成立創投(100%持有),新設創投逐漸增多,科技產業也在復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至少五家,往大陸發展。2010年算是谷底反彈,2011年不會一開始一飛沖天,但觸底反彈應該確定。文化創意、新興農業等新興產業都可以募集資金。對大陸,現在有個概念,ECFA簽了,與大陸接觸管道暢通了,也引起一些國外的注意,經濟部計劃將臺灣、外國公司、大陸,會組成以台灣為樞紐的「金三角」(Golden Triangle)。從東京到北京最短距離是經過台北,台日中跨國的基金,投資樞紐在台灣,若台灣能引進日本資金技術,以大陸生產及以大陸為市場,這機會在未來會是很有趣的一條路,創投可以扮演不錯的角色。¡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