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玉山安永科技論壇:邁向淨零目標 國家產業攜手並進


零是當前全球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對高度依存外貿的台灣產業而言,更是重中之重。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台灣已進入淨零路徑,並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和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2023年11月21日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會中探討台灣再生能源前瞻趨勢與政策、投資機會和挑戰,並分享具策略性的再生能源財務規劃經驗和最佳實踐案例,共同尋求台灣企業永續成長契機。

淨零碳排是機會,也是挑戰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開場引言道,隨著地球暖化,國家和企業在2030年與2050年都需要在「淨零碳排」目標上有指標性的作為,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沒有回頭路,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得以棲身。

童子賢理事長表示,「淨零碳排」引發了產業大革命,電動車產業就是一例。全球汽車在疫情前的年銷量接近9,000萬輛,隨著疫情緩和後,有望突破一年1億輛。而每年汽車產業本身與其附帶維修跟改裝保養之產值高達3兆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半導體業的5倍,是電腦、筆電周邊等合計產值的12倍到15倍。為了地球暖化的考量,許多歐洲車廠願意放棄原本燃油車輛的優勢,轉向發展電動車。如此龐大的產業轉彎,相對地也帶給台灣新的發展機會。

童子賢理事長引用數據說道,台灣一年的進出口貿易額超過8,000億美元,也多於國內GDP,這意味著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出口市場的規範,諸如歐盟跟美國,均制定了碳排放與產品管制標準,而且在2024年即將有所行動,產品製程的碳排放數值如果超標,就會受到限制,或者遭課懲罰性的關稅,這些都關係到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追求「淨零碳排」,台灣義無反顧,作為全球產業的好夥伴,期待台灣在這個全球趨勢中能扮演優等生、模範生。而從民間到產業,需要深切的體認到,「淨零碳排」必須落實在消費、生產,與企業的能源策略上,因此希望藉由專業講師的分享為大家指引一條明路。

接著由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致詞。他表示,此次論壇將聚焦於再生能源與企業財務規劃相對應的策略,同時一併推動未來國家永續發展的議題。該議題已討論多年,在1970年代,已經有學者連結了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現象,而過去這三、四年間,異常氣候對於全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淨零碳排」的議題不該僅止於政令宣導,絕對需要落地到民間企業、國家,甚至全球國際組織一起奮鬥。

立法院在今(2023)年1月已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台灣的企業面對永續減碳的壓力之下,能源轉型是勢在必行,然而在做能源轉型之前,企業需要去思考:投資再生能源的可行性及方案為何?對企業財務面風險影響為何?因應之道是什麼?這些都是企業不可忽視的課題。

台灣2050淨零轉型 國家產業須積極攜手前進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龔明鑫以「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產業前景佈局」為題演講,目前全球最關心的重大議題為供應鏈重組、數位轉型,以及永續發展,其中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更是重中之重。以國家競爭力而言,台灣在能源轉型上其實已領先各國,2017年即開始發展離岸風電,從1支風機發展至今200、300支風機,成功克服颱風、地震挑戰,如今日韓向台灣學習相關知識,因此台灣是有能力做到的。

龔明鑫主委說明,與AI發展相似,淨零碳排的形勢與技術變化也非常快速,目前全球減碳趨勢除了RE 100倡議等國際供應鏈的要求之外,有超過150個國家宣誓將淨零目標列入國家的政策,更積極的國家甚至將淨零目標入法。台灣則由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佈淨零轉型目標,也入法推動;台灣高度依存對外貿易,因此減碳與淨零不僅是道德或環保問題,如果不做的話,可能會被排除在世界貿易體系之外,這是產業與經濟發展的生死問題。

自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4月20日宣佈淨零轉型是台灣的目標後,行政與立法體系隨即啟動,於2022年3月公佈淨零路徑圖,12月公佈「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1月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目標入法實施。台灣並參考IEA 2050淨零路徑,而規劃出台灣的淨零路徑目標為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超過60%,氫能約佔10%,以及發展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搭配天然氣發電,其餘無法減碳的部分則透過碳費中和。

此目標對台灣來說,帶來幾項重大議題:第一,必須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尤其是風電與太陽能。其次,盡快發展電解氫能,由於台灣的條件,難以達成70%電力來自風電與太陽能,電解氫能是一個解方。第三則是CCUS技術搭配天然氣佈建,逐步過渡至2050年的目標。從IEA預估世界各國使用太陽能與風電的長期平均分析,到2050年可大幅降低發電成本,也可降低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各國用電更自主安全。龔明鑫主委坦言,目前台灣本土相關產業發展相較於全世界較慢一點,還有本土化與技術發展的空間。

淨零轉型與金融相關產業也有很大關聯性,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於2022年估計,2021年全球能源轉型投資額達到了將近1兆美元規模,金融業資本的加入不可或缺。例如,現在一個風電的風場需要投資約新台幣1,000億元,如果沒有金融體系的支援根本不可能做到;此外,麥肯錫2022年預估,到2050年淨零轉型將創造2.02億個新興工作機會,但於此同時,也會減少1.87億個傳統產業職務,需要透過教育訓練等方式,協助勞工適應未來的市場。

龔明鑫主委也提醒,現有的技術無法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所以一定要有新科技創造可能性。他並分享12項關鍵策略的重點,如科技面有風電、光電、氫能、碳捕捉技術、國產電動運具等發展,前瞻能源如地熱開發,以及社會面須追求公正轉型,綠色金融則包含:鼓勵對相關產業的貸款或投資,以及推動金融機構碳盤查,瞭解企業客戶碳排放情形,運用金融工具促進企業減碳轉型。最晚於2029年,所有上市櫃公司需要完成碳盤查與查證。有了碳權以後,近來國家成立碳交易平台,希望透過碳交易平台,讓民間的資源與資金加強力道推動淨零相關事務。

國內已有許多減碳的案例,如台電發展混氫與混氨技術發電,中油利用CCUS技術將碳捕捉轉化為甲醇實驗,亞泥將風機廢棄葉片等資源循環再利用,宜蘭開發清水地熱發電廠、仁澤地熱發電計畫、台東金崙溫泉區地熱發電廠等。龔明鑫主委說明,至2030年,中央已編列近9,000億元的淨零預算,2024年編列964億元,將逐年增加;不僅中央,各地方政府也會積極投入。

透過國家、產業共同實現淨零轉型目標,到2050年台灣的能源依賴度可由2021年的97.4%,降至50%以下,翻轉高進口能源依賴風險;減少溫室氣體及空氣污染,更重要的是產業轉型並創造綠色成長動能,預估至2030年可創造產值5.9兆及55萬個就業機會,至2030年帶動民間投資約4兆元以上。

企業面臨淨零挑戰 需做長期效益與風險分析

談到企業面臨淨零的挑戰,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馮熾煒執行總監以「當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面臨的挑戰與資本策略」為進行演講。他的演講主軸環繞三個課題:第一、淨零和永續的關係是什麼;第二,在淨零跟永續的過程中,從國家、企業到個人,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最後則分享部分企業的案例。

馮熾煒執行總監分享,今年最熱門的工作職位是「CHO(Chief of Heat Officer」,中文直譯為「熱浪長」,主要因應全球暖化對企業造成的影響,需要在治理層級設置此職位;年初墨西哥颶風造成重大災害,顯示氣候異常已對人類生活有嚴重影響,Bill Gates在2020年發表的新書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中,提出兩個數字:510億和0,從510億噸的年碳排量到淨零,如果不往淨零方向前進,你我所擁有的一切可能在瞬間會歸零。此概念將減碳和永續很好的連結在一起。

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中,能源轉型被放在第一位,因為有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是來自於能源產業,淨零、碳排減量必須優先從能源轉型下手。美國總統拜登也在2021年12月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同時也是美國史上對能源轉型最大的投資,將達到千億等級。

而淨零目標同時也對企業帶來財務與營運的挑戰,今年夏天IFRS出具兩個正式的版本S1和S2,要求所有上市上櫃公司,需要針對永續與氣候相關的財務風險進行揭露。台灣也規定在2027年與IFRS接軌後,2029年所有上市櫃公司都需要發布此報告。此揭露需要達成兩個目標:首先是報告中的相關資訊需要具有可比較性,避免各說各話;第二則避免企業「漂綠」(greenwashing),這是台灣所有上市櫃公司即將面臨的挑戰。所謂漂綠,簡單地說,就是當一家公司或單位將資源與預算投入在環保相關的形象廣告、公關活動,而非投入在實際上的永續行動中。

另外,在全球減碳的浪潮中,如果到無法做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將失去供應鏈中的機會,因此減碳與企業永續是密不可分的。

淨零碳排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是綠電,即購買再生能源。在台灣可透過三種途徑取得再生能源:直供、轉供與收購再生能源交易憑證。然而,目前台灣市場上能購買到的綠電相當稀少,經濟部能源局因應此情形,推出了「小額綠電交易」,將台電自建的案場所發綠電,轉供給需求方,希望藉此達成活絡市場與增加多元購電選擇的目的。

以企業面臨的實際發電成本計算,如果採用「灰電」的工業用電,每度3.38元之上,將加計碳費1.41元達4.79元,若採用綠電,則可排除碳費。在收購再生能源憑證的情況下,每度電總成本會達7.98元;如使用綠電轉供,每度平均約為4.5到5.5元;自行發電使用的情況,則可能將總成本平均降到每度2.68元。

馮熾煒總監於會中分享某企業的實際案例。他指出,在成本、技術可行性與資本考量之下,企業可選擇部分自行出資,結合股東與銀行資金,共同建立綠電案場,發出的電自行使用,不僅可降低每度用電成本,也可確保綠電來源,同時減低初期建造成本的資金壓力。然而此方案也可能會面臨融資成本增加及不確定的氣候風險,造成發電量與投資報酬不如預期。他提醒,此案例突顯企業在採購綠電過程中,需要做長期效益與風險的分析。

淨零轉型帶動新技術需求 仰賴市場與政策支持

最後由GE VERNOVA總監王珮馨以「驅動淨零永續」為題,分享奇異公司在淨零碳排的經驗與發現。她指出,淨零目標不僅是科學上的挑戰,而是市場與政策上的挑戰。而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目前已因應工具,只要企業、政府願意注入更多的投資。

王珮馨總監指出,能源轉型中有三大重要的主軸,首先是再生能源的可負擔性;例如,風電近年的投資成本逐漸下降。第二則是透過燃氣取代燃煤發電。最後則是電網的升級,全球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當再生能源開始供電後,電網需要有足夠韌性,因此電網的升級至關重要。

從以上三大重要趨勢中,因應各國不同環境資源條件,延伸出六大可發展的方向,包括風力與太陽能的發展;燃氣取代燃煤,燃氣在全球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的過程當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好處是可以檢測,還能在風能與太陽能較不穩定的情況下,得以補上電力缺口;第三是儲能,需要盡速建立儲能相關產業,以利儲存新能源;核能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發展;電網的發展;科技結合軟硬體管理電廠,提升電廠的韌性、安全性、效率,並減少資源浪費,強化調度彈性。

王珮馨總監談到,在能源轉型明確的發展趨勢之下,更重要的是法規、資金、市場與政策面的支持,產業中已有很多工具可使用,但是需要更多的資源與投資,才能讓這些工具變得更好。她舉例道,台灣興建燃氣發電廠,支撐用電需求的同時,也需要政策支持,加速提出更多的獎勵措施,鼓勵資本投入,協助從天然氣逐步過渡到燃氣發電等再生能源。其他如氫能、碳捕捉技術等現存技術,也需要政策與市場支持才能達到規模化、降低成本。

能源在可負擔性、可靠性與政策面三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是需要各界共同討論的。她舉例道,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IRA)從稅務著手,讓各行各業願意投入能源轉型,即是一例;韓國大山電廠氫能比重已達95%,也是政策支持的結果。總結而言,能源轉型邁向淨零目標,產業需要更健全的政策、與時俱進的法規與完整透明的市場機制,以利產業評估投資。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