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2013年年會

“發掘台灣經濟新動能”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提出D.I.G.

多樣化(Diversity)、創新化(Innov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

文:黃靚、曾柏諺整理

李理事長、劉會長,還有在座玉山科技協會的理監事以及所有的會員,還有所有重要的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晚安!非常感謝李理事長的邀請,讓我有機會來玉山科技協會向大家報告我對台灣經濟問題的一些看法。

經整理這段時間我參加與經濟有關的政策討論看法及實務執行經驗,我發現台灣的確需要經濟新動能,需要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所以我將主辦單位原訂的題目稍微調整,變成「發掘台灣經濟新動能」,並將與各位分享我對台灣經濟現況及未來可做事情的看法。

壹、台灣的經濟成長

一、台灣的經濟成長(1980-2012)

首先我們看台灣數十年來經濟成長的數據,80年代平均成長率達7.70%,90年代降至6.35%,2000年更明顯地掉至3.43%,後來因從金融海嘯復甦,2010年有個成長的高峰達10.76%,之後2012年又低至1.32%。這些數據顯示出台灣經濟成長逐漸減緩的趨勢。

二、實質薪資(1981-2012)

再來我們看台灣實質薪資演變的數據,80年代平均成長率高達7.1%,90年代成長率雖腰斬。尚還維持正成長。但到2000年以後,就變成負成長,而且製造業及服務業都是負成長。

再搭配上面經濟成長的數據一起觀察, 80年代經濟成長7.70%,實質薪資成長也達 7% 以上;90年代經濟成長6.35%,但實質薪資並未相對成長這麼多;2000年經濟還維持正成長,但實質薪資卻已開始衰退。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重點差別:以前我們的所得及薪資會隨經濟增長而增加,但2000年後已無上開同向成長的關係。此現象不止發生於服務業,製造業也有同樣的情形,所以這是一個台灣產業整體的趨勢。

三、GDP的構成(1980-2012)

接下來我們將分析GDP的構成,分別觀察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出口的情形。首先看到民間消費部分,90年代所得成長率雖不及80年代,但90年代與80年代的民間消費成長率差不多,不過2000年後民間消費成長率就很明顯地降下來了。再來看投資的部分,也看到類似的情形,80年代與90年代雖有差距,但民間投資都還在增加,不過在2000年就很明顯地降下來了,唯一一個仍持續成長的項目就是出口。再觀察2010年之後的數據,2012年民間消費及出口的增長還低過2000年,民間投資甚至變成負成長(其中2010年因從金融海嘯復甦,有個成長的高峰,但2011年及2012年又盪回基準線)。

四、台灣GDP構成的變化

2000年之前,國內需求持續成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之後國內需求(包括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增長速度不及出口成長速度,GDP成長的主要貢獻由內需轉為外需。

五、商品出口成長率(1990-2012)

再來看商品出口的數據,90年代我國商品出口的成長率高於全球,2000年時全球平均成長率達 9%,而我國僅有6%,雖然我國的出口還是正成長,但成長速度已慢下來。2000年之後,這個情況更明顯,2012年全球平均成長率仍為正的,然而我們已變成衰退。可以看出我們的出口是有些問題了。

六、貿易條件 (1980-2012)

最後我們要來看貿易條件這個重要的出口競爭力觀察指標。簡單而言,貿易條件就是多少出口產品換多少進口產品,當貿易條件超過1時,出口的東西相對就比較值錢。觀察數據發現,我國的貿易條件在1998年時達到高峰,當時我國出口的產品可以換到遠遠超過進口的產品,但2012年已降到82,相對之下是比較低的。

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的經濟動能在消失!

綜合以上的觀察,我們看到經濟成長減緩、薪資負成長,我們看到民間投資從減緩到衰退、民間消費成長變慢、出口擴張趨緩及貿易條件變差。而且這已經不是一個短期的現象,而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現象。它並不是只發生在2012年。是中國大陸和香港,大概有‘,事實上從2000年就開始發生了。過去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大家在講我們的經濟不如人、我們的經濟制度真的有問題、我們的動能已經消失、我們的競爭力在減退。以現在整個社會氛圍來看,我們甚至可能不知道我們未來的方向,我想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

貳、台灣的商品與服務輸出

前面的數據已經指出,我國成長比較好的是「輸出」。接下來我們再針對輸出來分析,並分成商品輸出和服務輸出兩部分來說明。是中國大陸和香港,大概有‘。

一、 商品輸出

(一)商品出口地區(1990-2012)

我們的商品出口地區占比愈來愈大的是中國大陸和香港,大概有四成。相對來說,美國則縮小到大概剩10%,歐洲縮小到大概剩9%。另外出口擴張的地區就是東協。

(二)商品出口類別(1990-2012)

商品的出口類別包括電子、機械、資訊、光學、鋼鐵、紡織品、化學品、塑橡膠製品…等等項目,其中最強的就是電子類產品,占比已接近三成,而且持續擴張中。可以看出我國出口地區很集中,出口商品也很集中。

(三)商品輸出的檢討

綜上而言,我國商品出口的成長趨緩,而且有出口市場集中及出口商品集中的現象。我們都瞭解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出口市場及商品愈集中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一方面代表我們的競爭優勢在那邊,另外一方面也指出我們的風險就在那邊,且相對風險也愈高。

為何我國出口成長相對於全球會變緩慢,主因是外在環境的改變。首先是經過金融海嘯危機後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世界經濟成長趨緩,國際市場短期內無法再恢復到2007年之前的快速擴張。此外我們廠商面對國際競爭對手時(尤其是韓國)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由於台灣缺少區域自貿協定的支撐,競爭條件相對不利。另外由於大陸本身產業的變化,進口替代能力增強,兩岸產業垂直分工關係逐漸轉變,以致台灣的出口愈來愈無法滿足大陸之進口需求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再加上之前提到台灣商品貿易條件日趨惡化,顯示出口競爭力已開始弱化。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看到出口成長率仍持續擴張,但仍應持續檢討及強化商品輸出的作法。

二、 服務輸出

(一)服務輸出成長率及全球市佔率(1990-2012)

觀察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1990、2000年一直到2012的資料,台灣的服務輸出成長率還在增長,而且優於全球的表現。但相對於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香港及新加坡),他們增長速度比我們快很多。以韓國為例,在1994年之前,我國與韓國的服務輸出全球市占率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

(二)服務輸出的項目

如果我們再把服務輸出細分,並以單一項目輸出占該項目全球輸出之比例的數據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及運輸占較高的比例8是我們服務輸出的比重卻只有,保險及金融也還占有一些比例,到了2011年,我國8是我們服務輸出的比重卻只有旅遊及運輸變得更大,但保險及金融則幾乎不見了。另我國占比最高的是「其他事務」,但由於我國在該項目最重要的是三角貿易(三角貿易所衍生的很多手續及費用8是我們服務輸出的比重卻只有都歸在「其他事務」項下),8是我們服務輸出的比重卻只有多屬台灣接單及海外生產所產生的服務8是我們服務輸出的比重卻只有。以IMF第6版準則,三角貿易並不屬於服務輸出,因此我們不將「其他事務」納入討論。整體而言,台灣僅於旅遊、運輸、文化與休閒服務等傳統服務項目的服務輸出成長,但在金融、保險、通訊等現代服務項目的服務輸出均衰退。

以下我們再以專利輸出來進一步瞭解我國服務輸出的情形,依據美國註冊專利數目2011年的統計資料,在平均每百萬人擁有的專利數目之項目,台灣勝過美國及日本,但我們2012年專利權及商標占服務輸出的比重卻遠低於美、日、韓。可以看出我國的專利大多未用於出售或授權等服務輸出,而是以自行運用生產製造或供專利戰防禦使用為主。

(三)服務輸出的檢討

綜上而言,我們的服務輸出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愈來愈大。再檢討台灣與世界服務輸出趨勢的差異之前,先說明服務輸出統計主要可分為傳統服務及現代服務兩部分,其中現代服務係以知識密集服務為主,知識密集的服務,其特性為以生產性、專業性服務為主,需要高人力資本投入,可創造出高附加價值服務,也是先進國家努力發展的方向。

經觀察服務輸出的趨勢,我們發現先進國家的趨勢是現代服務輸出占比大多較大。,知識密集的服務台灣的數據乍看之下,好像與先進國家的趨勢相符。但往下細看後,發現台灣的現代服務輸出中,有一大部份是三角貿易相關的服務。若排除三角貿易相關服務的話,台灣現代服務輸出占比僅達四分之一。換句話說,按照現有的統計方法,我們會自以為是以現代服務為主的國家,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還是以傳統服務為主的國家。另我們也看到世界趨勢是現代服務輸出呈正成長,傳統服務則呈衰退。但台灣則是相反的趨勢,現代服務輸出呈負成長。

參、發掘台灣經濟新動能:D. I. G.

我們其實在一個不一樣視野的大環境中,如果我們今天以為我們還在進步,其實相對而言並沒有。因為整個世界變了ゎ理成三個字我這樣講也尷尬,因為我在,台灣的產業變了,我們面對的對手變了,整個國際環境都變了。如果我們持續用原來的眼光去看要如何發展產業、要怎麼促進出口,我覺得這樣不會有實質的幫助。那我們要如何去發掘新動能呢?我把我覺得我們需要去發掘的事情整理成三個字—D.I.G.。我們要看更多的「多樣(多元)化」(Diversity)、更多的「創新化」(Innovation)和更多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分別說明如下:

一、多樣(多元)化

剛才講到的出口就是可以多樣化的一部分。我們過去政策的重心都在商品出口,很少考慮或強調服務出口。我覺得單單在這觀念上的轉變就很重要,未來不要再只以商品輸出為主就算我們商品輸出尬,因為我在,也應該發展服務輸出。為何台灣能推動這個轉變,其中台灣的人力素質是個重點,這個世界需要我們高人力素質的服務。

顯然現在我們的競爭優勢都是來自電子科技業,但是我們必須要讓出口商品多元化,從工業產品到消費產品、從少數的明星產品到多數的優質平價商品,我們需努力克服這個改變過渡期的磨合期,讓未來更多的競爭更多元化,這也是一種多樣化。另外我們需要出口市場多元化,這部分政府已經在做,包括怎樣拓展新興市場、拓展穆斯林市場、拓展優質平價市場,很多是由 貴協會劉兆玄榮譽理事長擔任行政院長時帶領推動。以優質平價市場來看,假設兩個產品品質差不多,你相對價格比較好,或者是兩個價格差不多,你品質比較好,這就是優質平價,這是多元變動的概念。所以說在商品輸出上,就可以有很多不同變化。我們再看出口策略多元化部分,過去我們輔導出口的做法多只有強調去設貿易據點,或者去拉團辦展,其實單單是出口策略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組合,如市場研究與客製化行銷、運用電子商務等措施,我覺得這是重要且可以談論的議題。

總之,我們不應該停留在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出口,而應從商品的類別、市場的區域及策略等多元面向來做改善。另外我們應思考將台灣優勢轉變成可輸出的服務,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台灣人力優勢,怎麼樣才能轉化而具有被輸出的價值,這是我們可以思考及操作的。我們很多知識都是免費提供給別人,我們沒有把它變成為有價值的被輸出產品,比如說如何善用資通訊系統、金融人才及整廠輸出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有價值的服務輸出。

二、創新化

一般人現在講創新,大多是想到產品的創新,所以重點可能是取得關鍵技術、開發新製程或創造新產品,這當然都很重要,也都是創新的一種。但我現在想講的是觀念的創新,過去我們將生產的重點都放在工廠,現在生產趨勢要從供給面的工廠轉向需求面的市場。換句話說,我們以前重視怎麼樣生產更多、用更便宜、更快、更好的方法來生產產品,現在已經注意到要重視生產產品可以創造多少的價值,如要再往前走,應該做到如何將價值行銷出去。

我前不久看到一個報告,報告提到一家公司有全世界最好的眾多技術,但沒有人會買,因為大家其實要的是那些「創新(idea)」的創造者。所以如何創造價值,並進而行銷價值,是很重要的。我想講的觀念是,現在這個年代,不一定是最好的產品可以占有市場,如能找出市場接受度高的東西(創造價值),並把它的價值更放大出去(行銷價值),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從創新到新創的看法,創新本身只是開始,創新本身如果不能夠被市場接受,那我們講的這麼多創新,就淪為一些比賽的成果。所以創新不應該只是為了比賽,創新可以更積極一點,它可以跟市場結合(市場化),找到發展資金,進而讓創新引發成為新的新創事業,讓它成為我們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亮點。

現在新興產品出來半年後,別的國家也會有新產品出來,如果我們沒有源源不絕新的動能,可能就會被人家取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最近都注意到NOKIA不見了,甚至有個時段美國人手一隻的黑莓機也快不見了。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以前一個牌子用四、五十年,歷久彌新,不壞也不退流行,現在不一樣,三個月、六個月就見真章,不然就等著死掉。所以我們要維持產業發展,就不能坐著靜待市場的變化,而是要迎向這個市場,同時要維持創新的動能,並要和市場結合在一塊,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球化

全球化就相對比較容易瞭解,第一我們要更多雙邊與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最近的服貿協定,還在洽談而尚未與大陸簽署的貨貿協定,還有跟紐西蘭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跟其他國家洽談中的自由貿易協定,這都是我們希望、也是我們和全球接軌非常重要的點。

第二我們要營造對國際友善的經商環境,自由貿易協定勢必要做,但我們本身是不是已經準備好,可以面對這樣子的接軌?為什麼我們談判時間會拖這麼久,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市場根本還沒準備好起跑,還沒準備好開放,所以所有事情談判會變得非常困難。這些困難不只出自政府,也出自產業,所以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營造對國際友善的經貿環境。

第三我們要調適與國際相容的制度和法規。我們台灣不是中國大陸,也不是日本,我們不太能自己主導規格或標準的訂定,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放到國際市場,如此國際市場也會成為我們的市場。但是我們在許多制度和法規與人家不銜接,無法相容,人家就不會考慮台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國際經貿網絡被邊緣化的原因之一。

最後是要確立台灣在國際經貿網路中的定位,結合之前我提到的創新,我們要能看到我們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到底要做到怎麼樣的事情,希望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當然我們希望我們自己是樞紐,所以我們要有更好的技術,我們希望我們可以領先市場,永遠不會被市場輕易地淘汰掉。因此我覺得多元化、創新化及全球化是我們應特別放在心上的。

What to Do Next?

另外我想補充一些想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中堅企業在價值鏈的擴大

經濟部目前正推動中堅企業的發展,中堅企業強調的重點是,我們不再追求大量的量產,找到一個明星產品做大量的資源投入,中堅企業更希望是有更多各式各樣的產品。我覺得台灣中堅企業要能發揮更大動能,不只是像德國隱形冠軍一樣,可以做更多,擴大價值鏈的範圍。有關中堅企業要做的事情是值得繼續討論的,應要讓它未來能發揮更大動能。

二、強化法人或專責機構能量

我之前擔任商研院董事長時有些想法,我認為我們需要強化法人或某些專責機構的能量,做好市場研究。就像工研院identify一個產業的趨勢一樣,我們需要法人或專責機構identify市場與消費的趨勢,讓我們瞭解整個megatrend是往哪個方向走,才知道我們的產品要走什麼樣的形式。傳統認為重要的是生產、行銷是第二位,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不僅僅要生產創造價值,更要行銷你的價值,所以市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市場應該是要跟生產的部分結合在一起來看,這部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的,但是我們未來重點應該要放在這上面。換句話說,假設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我們一定要知道消費性電子產品未來的趨勢在哪裡,對不同的地區,人家要的是什麼產品。大家可以想像,美國和歐洲要的產品一定不會和東南亞要的產品一樣;同樣是東南亞國家,泰國就不會和印尼一樣,佛教國家和回教國家的消費習慣也不一樣,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市場的了解,才能知道生產什麼產品及銷往哪裡。

三、鼓勵創新的新創事業

我剛才也提到創新及新創事業,現在我再補充一些想法。我們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吸引國際或國內創意人才願意來台灣開創事業的地方;很多人或許會問,台灣有什麼條件?事實上我之前遇到幾個年輕人,他們是從國外來台灣,他們不在乎薪水及居住條件。他們提到以startup來講,台北的成本非常非常低,大家只要去想想看同樣一間startup,你今天如果是在矽谷,你相同的東西成本會差多少?其實台灣相對來說是個非常宜人的地方,國際化也夠,各種管制限制也相對較少,所以怎麼協助想創新創業的人真正開始他的事業,怎樣促進創業,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除了國發基金成立的天使基金或有些創業育成園區已提供的協助以外,經建會目前正積極規劃,未來還會與各部會協商,讓這種創意的人願意來台灣,帶著他的new idea 來創業。

四、更廣泛的產業化

未能更廣泛的產業化也是我覺得台灣失去動能的原因之一,我們很多事業如教育、醫療及長照目前都不能產業化,其不能產業化的原因主要是某些團體仍有疑慮而反對。但如果今天這些服務都不能產業化,都要伸手向政府要補助,這樣是不可能讓經濟活起來的。未來如何在適當的監管下,讓更多的產業化活起來是非常重要的事。或許有人會說,以前這些服務都可以不要產業化,為什麼現在不可以,以前長照可以靠社服,現在為何不行?依據統計資料推估,台灣於2020年時,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高齡的人,現有的社服體系無法提供足夠的服務能量,所以我們需要產業化,提供滿足不同需求的服務,也能促進經濟的活絡。

肆、結論

以上只是先提出我的一些想法,未來我們會再藉著不同的檢討方式,重新把台灣的動能重新找出來。現在我們碰到的市場、消費者、大環境都持續變化中,都不是我們以前習慣的模式,過去成功的經驗也不足以支持我們度過現在這個時代,所以我們要以新觀念、新模式來找經濟新動能,並藉以促進台灣經濟的發展。還有我們要考慮時間的問題,別人已經一直往前跑一陣子了,我們沒有跟著跑上去,所以時間並不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需要加快改變的速度,運用新的觀念及新的方式去追,並藉由通力合作,讓台灣愈來愈好。最後感謝玉山科技協會所有的前輩及新進們,請繼續給我們指教及支持,謝謝大家。ゎ理成三個字我這樣講也尷尬,因為我在8是我們服務輸出的比重卻只有但之後的差別就愈來愈大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