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企業風險專家吳佳翰

談“營運持續管理發展與趨勢”

文:吳宜庭、黃敬傑、何國豪、柯彥承

今天提到的「營運持續管理」,可能算是比較悲情一點的議題,因為這就是風險、災難、危機。不過,我所談的,偏重於survival ability,也就是生存能力。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大家不能不重視。從前兩個禮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戰爭而言,我若以這個角度來比較這兩方軍力,光從飛彈的佈署、數量和品質來看,巴勒斯坦是絕對贏不了的。因為巴勒斯坦有的兩百八十幾個飛彈,都是所謂的土砲,大多取自於瓦解後蘇聯。而以色列則有四百顆所謂「防守性鐵穹飛彈」。若巴勒斯坦的飛彈全部打過來,以色列縱使有20%沒有攔到,後面仍有更強勁的攻擊型飛彈可用以反擊;若是再打不掉的話,還有核武在後頭。這個例子所講的,就是所謂的survival ability。

我們現在所談營運持續管理,就是如此關鍵的議題。之前在一個研討演講議題的場合時,某公司負責人打電話給我,說:「吳副總,你不要再講這個東西了。」我說:「為什麼?」他說:「我們現在訂單很少,營運就已經快中斷了,還談這個做甚麼?」但在我看來,景氣低迷時,才是企業養體質的好時機,這個議題現在不談,更待何時。所以今天的議題,除了營運持續管理的重點外,我也具體分享一些實務狀況讓各位參考。

營運中斷的問題,保險是唯一解答嗎?

現在很多跨國性企業的供應鏈,都是以全球角度在佈局。那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就代表:若某個國家發生重大型的災難,這公司就慘了。根據聯合國的預測,越來越多重大災難,未來都會持續不斷的出現,而且是以多災難複合型的情況發生。除了各國政府重視這個問題之外,更是眾多跨國公司關心的重點。譬如2011年10月泰國的水災,很多公司的供應鏈都因此受阻:包括PC、Notebook,供應鏈全都斷掉無法運作,影響甚鉅。更何況,一般所謂的營運中斷保險,並不會涵蓋國外據點,因為發生地並不在總部所在的地區。光這樣的一個事情發生,就很多公司回頭過檢視供應鏈管理、保險等,有沒有涵蓋全球供應鏈中斷的重大議題。

又譬如2010年9月在高雄發生的凡那比風災,很多公司的解決方式都僅是尋求保險補償。可是,縱使公司在設備或是在房舍建築上面有產險保障,但重要的營運中斷險都是以附帶的型式納入。這種保險,常常附在火災險或者地震險的契約中,但需要理賠的情境,卻是不在範圍內的水災,這情何以堪。所以,既然確實存在這些大型的、複合型的災難情境,各位都應該要注意到公司現在既有的機制,是否能涵蓋現在公司所面臨的風險,並補償損失。

營運中斷的因素各式各樣,不可不察

從2011年BCI所整理出來,各個行業業務中斷主要的因素圖內,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產業面臨營運中斷的因素都相當不同。一般行業,因為需要場地與實體設備,多數都易受天災的影響,造成生產或服務提供的中斷,但金融業則略有不同。由於金融業的高度自動化,因此其受天災的影響程度也較不顯著;縱使沒有實體據點,通常也還可運作。而金融業優先復原的業務上,雖然國內較缺乏明確的定義,但像美國就有相關的定義。以外匯、存款、ATM來說,在重大災難發生時,大家最需要的是什麼?第一優先應該是ATM業務,也等同於現金的供應,這實際上關乎到整個社會的安全。因此,當金融業務中斷時,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就會將資源挹注到「讓ATM的業務可以優先運作」的目標上。這其實就是「律定國家基礎建設優先順序」的好處。不過,每一個產業要求不同,要做好這樣的目標,必須執行精確的營運衝擊分析方可達成,這我們後續再談。

除了天災外,最近還多了一個風險。在日本,也就是所謂的政治風險,這在很多的化工產業,都未曾料到這風險會對業務有如此重大的影響。當事故發生的時候,很多單位都著重業務的復原,但卻忽略了對於人員安全的因應。換個情境來談,很多公司在新的資訊中心建立時,公司會上報,也舉辦記者會,讓大家知道他們的資訊系統有多棒多好。但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資訊系統不是真的自動就可以恢復的,沒有具備能力的人,這一定辦不到。因此,沒有人,你就沒有流程,沒有流程,整個業務更遑論要持續運作。所以,在所謂災難發生的時候,沒有一個好的措施,就會對你的業務或者是後續的持續性、甚至是公司的存亡,會造成一個很大的衝擊。

911雙子星倒下來的時候,有多少家公司就這樣從地球表面上消失了?大概有280幾家,因為所有的人、所有的設施都不存在了。但在這其中,仍有一家公司依然屹立不搖,就是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這是一家金融業公司,他不僅存在,還活的非常好。在整個911事件發生的時候,摩根史丹利總共有2200名員工,卻只有六位員工傷亡而已。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剛好在事件發生之前的兩個禮拜舉行員工逃生疏散訓練,所以911事件發生的當天,百分之八十的員工以為又是一次的演習,所以在沒有任何推擠的狀況,大家從不同的六個出口分別疏散,且在二十幾分鐘內就完成。所以他們只有損失六位員工,這讓他們最重要的資源“人”可以保存下來。而且,他們運用了一項較新的科技,就是當紐約辦公室無法運作時,在20分鐘之內,在紐澤西的辦公室將會自動啟動應變機制,開始採買一些必要的設備、文具、甚至包括運作所需人員。當時他們已經採購了很多,包括「總經理」都已經有採購了。而這也因為事前有這樣的投資,讓他們在那樣的危機裡面,業務恢復程度仍舊非常的高。

業務恢復到什麼程度才算好?怎麼做才做得好,又能顧及商譽?

另外,業務恢復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在災難發生的時候,不太可能會有百分之百的恢復;一般來說,你practice比較好的話,恢復至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間就算是不錯的,重點是是否恢復了關鍵的流程和資源。像摩根史丹利他們的恢復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恢復程度非常的高,但這卻形成人力的浪費,為什麼?因為他們在三天之內就恢復了業務,可是與他們有重要業務來往的紐約證交所花了快十天才恢復運作,所以基本上摩根史丹利有七天是無事可做的。因此,我們必須為此訂出一個最小的營運水準來幫助我們確認恢復程度。

另外,像以前的高科技業者,他們在營運程序的管理上,都是等到出了事情後

,才針對那個事情做所謂的應變程序。但這個過程,其實沒有任何的架構性可言的。而且想要做好這件事情。必須能夠在事發之後,有快速、有效率且連貫的反應。就好比說受傷的時候,要馬上清洗傷口,接著立即貼上藥布,然後待其復原,這都必須一氣呵成、一次完成。這若沒有流程上的分析、組織上的定義與資源上準備,勢必無法完成。

除了事發時的管理外,一定要有危機溝通上的考量。之前曾有某一家公司發生大火,新聞發言人說一切都在控制當中,請投資人不用擔心;但下一秒鐘,廠長說:「完了完了,一切已經失控了!」由於這幾位主管因應的方式沒有一致,結果股票馬上應聲下跌。危機溝通不管是對內或是對員工,這議題是非常重要的。

依照國際最佳實務來計劃營運持續管理

再來就是依照國際標準,來建立營運持續管理流程。目前為止,我們看到比較全面性的標準就是所謂的ISO22301,像是聯電、財金、精誠都已採取這樣的管理制度。這樣的管理制度的好處是它不脫PDCA的架構,同時也給我們營運持續管理的實施內涵,以及一些實施指引。

當對營運持續管理做架構性導入的時候,有什麼比較必要的步驟?第一步當然是先有一個組織。在以前,所謂高科技業者,他們在執行所謂的營運持續管理或者是風險管理時,大部分都在勞安衛部門,或是風管中心來執行。但是,風管中心在推動跨部門的步驟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並不是賺錢的單位,而是屬於成本的單位。所以要設計與推動這個組織,必須要涵蓋高階主管,他們更可在業務、或者是在行政方面發揮一定的影響力,當然各部門也要有明確的分工。

決定復原的時間與啟動點

再來很重要的是:必須決定復原的時間。在決定復原的時間之前,就要先思考啟動點到底在哪裡?這啟動點不是說喊啟動就啟動。在做啟動決策的時候,前提是有足夠的資訊。這啟動點有多重要呢?美國軍方在講所謂的一個啟動點,叫做broken arrow,我們叫做「斷箭」,大家看電影可能有看到。這就是說:萬一地面的部隊受到攻擊的時候,原則上必須進行援救,但若啟動斷箭這個命令,那表示我們決定不援救了。此時,在空中所有的飛機,將會把所有的炸彈全部投向一個地方,完全不分敵我。只要這個命令一下下去,將沒有任何的挽回空間。

所謂BCM的啟動點也有這樣的意義在:你一旦啟動的時候,代表所有的資源都往那個方向集中,那所有的作業程序會修改,會有變更,要恢復的話很困難。所以啟動點非常重要。有些客戶他們是以所謂的金錢上的損失作為啟動點,但政府單位很簡單,啟動點只有四個字,叫做業斷人傷,只要有業斷人傷的情況發生,BCM的復原機制就會開始啟動。另外,我們還有一個客戶,是用產能和客戶去做比較,也就是我已確認為絕對必須供貨的客戶對象,在不減對其之產能情況下,來做一個衡量,訂出BCM的一個啟動點。當然,訂出一個啟動點雖然不難,但後面還有支援這個啟動點的過程要完成。

營運衝擊的分析與規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營運衝擊分析」。在一個資源競逐、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你不可能每一個業務都恢復起來。所以說哪個業務的衝擊環節最大、衝擊是來自於合約或是法令等,只要完整的做一個營運衝擊分析就會清楚。過程中,會針對重要產品或服務的關鍵業務活動,找出需要的資源。在找出資源時,就會開始拆解整個作業流程裡面,會需要哪些軟體的需求、硬體的需求、人力的需求、或是其它特殊的需求。鑑別完資源後,就可將這些資源的保護或留存做一個明確的風險分析,包含企業會遭受那些威脅?事件發生的機率有多大?並得出風險評估的匯總。這時候,就有辦法訂出復原的順序。復原的順序並非單純是一個接一個的情況,大多情況下,很多復原程序其實必須同時發生。這是必須被定義清楚的,為什麼?因為資源競逐。在多流程同步執行的情況下,甚麼樣的資源要用在甚麼樣的時間點,在時間軸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透過這樣的機制,你會發現在BCM的過程中,必須存在一些維運的規範。之前很多的工廠,BCM或BCP的設計,大概都是八、九年前產險公司做的。然而,這些文件,也就可能八、九年都沒有動過。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情境都是針對火災、地震發展,那如果發生其他事情,該怎麼辦?往往答案就是:再寫一本。但若透過完整的機制進行建構的話,這些文件本來就會透過分析的過程而被產生;同時,也會有一些策略和應變的流程被設計出來。最重要的是:這些東西要被標準化。事實上,當重大災害發生的時候,人的反應能力就是最大的風險。我們常在講說,碰到重要設施、機電設備發生火災的時候,我能不能直接用水潑?大家都知道不行,但在真的碰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沒受過訓練的人,在基於人的本能反應下,大概90%以上都還是直接用水潑。所以,在那個時間點,你必須要把人的應變過程做機械化的設計,用標準化的流程來套用,而避免讓人做一個自身的判斷。

要有好的演練計畫

有好的演練計畫是很重要的。很多公司說,若要做一個大規模營運中斷演練的話,可能太耗費成本。但其實不一定,有些演練可以透過較彈性的方式,像是書面演練來執行,反而會解決在事件發生當時的一些模糊點。而單位之內的溝通,也可能會在一個持續不斷的練習中被強化。因為溝通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用書面溝通的方式,就可以找到很多的問題。我們在公家機關在做書面演練的時候,找了記者,用攝影機在拍,還用廣播的方式放送出來,相當即時。回憶當天的情況:在司儀喊出復原計畫啟動後,接著就要聯絡復原中心的人員。結果負責人員打電話過去,電話竟然傳來:「本號碼已經停止服務。」馬上就讓整個演練中斷。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腳本設計是一個月前的事情,而這一個月的時間內,他們所有人員的聯絡電話都有變更,所造成的情況。所以你會發現,只是透過書面演練,就會發現一個這麼大的問題。

另外,我們在設計演練的時候,更要注意到「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很多公司常常在做逃生演習,這當然也是營運持續的一種。但是過程中,必須注意消防法規。若是在演練的過程當中,牽扯到人員的災害設備操作等,就要考量消防隊到場,不然若發生意外,公司就要負很多的責任,這些都是所謂的眉眉角角(台語)。

資產保護

營運持續管理有它的效益在,除了提昇企業營收、降低營運成本、遵循法規、展現企業治理能力外,當然最重要的是資產保護。我剛剛一直強調的,就是人的存在,其實“人”才是業務復原一個很重要的根。人家常在講,為什麼蘇聯在核武的技術方面一直都是落後美國十年,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大家記不記得車諾比的核災事件,蘇聯把所有蘇聯最好的核能專家全部投入現場救災,但核能專家們的生還率大概只有2%而已,所以他們的技術一直落後美國非常多。

國外跟國內的思維不太一樣,國外的BCM往往是把人擺在最前面,他們在不同的測驗考題裡面,都在講萬一火災發生的時候,有幾個步驟:第一,通報消防隊。第二,開始關閉電源,通知相關人員。第三,逃亡。可是在台灣的話,都是以公司為最主要的依歸,每個人都是留下來要跟火災拼命,優先保護公司的資產。這其實是國內外比較不一樣的思維。思考一下:我們在飛機上,空中服務人員叫你戴安全帶的時候,你會先戴誰的?當然是先戴自己的。你要先保全自己,自己先戴好了才有辦法救別人,這肯定要以人為依歸。

生存能力確保競爭能力

剛剛我們一直在談營運持續,講了這麼多,其實最終還是要回到一點,就是:Survivability(生存能力)。有好的生存能力,才能確保你的競爭能力。有一個例子已經很久了,還是要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幾年前時,菲利普在墨西哥的半導體廠發生火災,發生火災的同時,他們立刻通知客戶,一家叫NOKIA,另外一家叫Ericsson。通知Ericsson的時候,Ericsson接電話的人就問火災情況怎樣,有沒有控制住?菲利普回覆說大概都已經控制住了,結果Ericsson的人就說「那祝你們一切順利」,然後就不再注意這件事情;但是NOKIA的人接到電話,反而馬上啟動營運中斷的機制,開始到處調產能、買產能,透過各種方式向世界各地取得供貨所需產能。到了現在,縱使市場略走下坡,但NOKIA仍然存在,而Ericsson不在而變成Sony Ericsson了。這個例子,就做為我今天對整個營運持續管理的註腳。今天營運持續管理的介紹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