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活動報導
ACTVITY


李開復董事長 21世紀的創新

 
(上圖為李開復董事長演講21世紀創新)

我建議在人生規劃上,先創業,創2-3個了不起的公司,退休時再當教授。今天不好意思在這麼多業界的菁英面前談創新,藉這次機會看到智慧型產業應用,回想到我曾經經歷的、讀到的、在成長中對我又最大啟發的個創新,他們在21世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先想到為什就叫做21世紀的創新?創新難道有不一樣嗎?17-21世紀有在改變嗎?我的想法是,不僅有改變而且改變得更大更厲害,第一是產品應用性質更強,1990年以前的創新,我們想到的是牛頓、伽利略、達文西…等等,他們都有重要且改變世界的理論,但應用性不是特別強,90年代之後我們想到汽車、Internet、DNA排序…等,尤其今天談到的這四個智慧型科技,台灣最重視的四個方向,其應用性是非常強的,所以思考方面要做點修改,以前想創新總是想到諾貝爾獎,能不能改變世界,有沒有了不起的理論,能不能出論文…今日,我們必須加強應用方面的思考;第二是迭代週期更短,如人與人之間的通訊,從飛鴿傳書、烽火台到郵驛,這個過程花了3000-4000年,但在過去100-2000年裡,產生了郵局、電報、電話、社交網站…等,回顧過去短短10-20年裡,Fax、E-mail、即時通訊、短信、微博…等,幾乎是每一年都有創新,可以見得創新的週期越來越短,所以如果要創新就一定要快;第三是影響力更大,回想過去的媒介多快可以影響到1.5億的用戶,印刷花了1000年,電報花了89年,電視38年,電話19年,社交網站僅僅花了5年,最後在座的業者一定要考慮到一點,就是競爭的激烈,在今日,複製是相當容易的,成本、流程,品牌是容易被建立出來的,只有創新才能帶來一點與眾不同,當然你的創新越是難以取代,或是不斷的創新,核心競爭力也越大,所以在21世紀要做創新跟過去是有很大的不同,21世紀的創新不只是一種想法或理論,更多的創新是發明加應用帶來的價值,若要深度的思考發明、思考及應用,我下面有七點建議。

第一,發明是希望是願景導向,打破成規的發明,應用是思考整合多領域及追求簡約,產生價值時則是洞悉未來、把握需求、時時修正,至於什麼是願景導向?其實每一個科學家心裡都有一個夢,但如果只是自己關起門來思考,他的方向不一定對,如果方向不對,走得越快離目標也就更遠了,願景扮演的角色即是幫助科學家朝著正確的方向及目標,何謂願景導向?每個公司都應有一個宏偉的公司的願景,如:當時,SONY的願景是改變世界對日本劣質產品的認知,SONY希望用此來導向SONY每個科學家的創新,不只是思考產品新不新穎,而是思考產品能否達到公司的願景;微軟的願景是讓每個桌子上都有一台電腦,Google是整合全球訊息,讓人人可用,人人受益。當公司有一強而有力的願景時,能幫助每個科學家及工程師仔細去思考,該做什麼去達成公司的願景,當然公司有願景,而每一個科技產業也會有願景,不僅要從公司的角度設立願景,也要從用戶及科技的角度設計願景,SONY第一任總裁曾說過「我們不能單單問用戶今天想要什麼,我們必須用所有的腦力與想像力去思考用戶將來需要什麼,並確認未來的情況到了,東西也做好了」,其實用戶無法在今天想到10年或20年後他們需要什麼,所以公司必須提前思考用戶將來需要什麼,由此讓研究員有一個方向,也讓研究員知道他們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以前為何我要選擇語音辨認做我的博士論文,因為它的願景很明確,如果我能和電腦講話,對我來說可以很清晰的了解這個工作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對於有應用前景的發明,若能描繪5年以後世界會如何?對每一個科學家不旦有了方向,對他們的工作也有了意義。舉例來說,創新工廠目前要做行動上網 (mobile Internet),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描述,想像未來有一個語音助手,我可以告訴它送母親一束花,拿起電話一說,它就做到了;有沒有可能我們在逛街的時候,對一個物品拍照,它就告訴我隔壁有一家賣的更便宜;有沒有可能我們看到一個很大很漂亮的建築物,我們拍照後它能告訴我們裡面有多少餐館可以去吃東西;有沒有可能我們抬頭看到很多星星,一拍照,它能告訴孩子這是什麼星座;有沒有可能在拍照之後,還可以進行美容,讓自己更漂亮;有沒有可能經過地理位置告訴我們,我們的朋友在哪裡,如果你能把這些未來的願景用一兩句話描述的很清晰,做研究的人就能知道他們的方向要往哪裡走,這是第一個願景導向。

第二,是打破成規,人的思考通常都會被鎖在過去的框框裡,thinking inside the box,跳不出框框時很難達到創新,當那些第一個發明汽車的人,他腦字裡一直是設想用韁繩控制車子,而不是方向盤,一直到後來有人想出來了韁繩是用來控制馬車的,為什麼要將用在馬車上的東西移植到車子上,才有人發明了方向盤,要不然我們可以想像,今天我們開車有多困難;第一個發明飛機的發明家,他也不能脫離旋鳥,因為當時會飛的只有鳥,旋鳥有翅膀,翅膀就要靠搧風的方法,才能飛翔起來,所以學習鳥類來發明飛機並沒有打破成規;更驚人的就是發明第一輛車的人,當時他是想到帆船,所以他在車上放了一個帆,但他做出車子以後,發現當風往不同方向吹時,車就開始失控了。這些因素就導致把過去的思維,過份的鎖定了方向,而不能讓你跳脫思想的框框,現在我來舉幾個打破成規的例子,有時打破成規,你會發現一些本來覺得沒用的東西後來覺得有用,第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3M公司,有一位研究人員在發明一個最強的強力膠的時候,有一個巨大的失敗,就是一種什麼東西都黏不起來的膠;如果一個普通的科學家就會把這種東西丟掉,但這個人腦子很靈通,他發現黏不起東西的膠也有特別的應用,也就發明了今天我們離不開的 Post It (便利貼).第二個例子是radio,如果我們回顧當時無線電剛開始發明的時候,每一個科學家都在想我們要怎麼能做電話,但當時的科技要做電話有兩個部分,要把無線電裡面的transmitter和receiver結合起來,才能有電話,但在那個時代,做transmitter是非常巨大且昂貴的,做receiver卻很便宜,就有一個科學家說為什麼一定要做電話呢?為什麼不能把這個發明拆開來,把transmitter賣給電台,把receiver賣給每一個人,這樣一個新的市場就被發明了.微軟有一個很大的創意,其實今天講起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但是當微軟當時推出的時候,大家都是做硬體、PC,軟體在當時扮演的角色就是支持硬體,沒有人認為軟體有價值,但比爾蓋茲告訴全世界的人,你們不能複製我的軟體,以後的世界會不一樣,硬體和軟體會分開,他講了一堆大道理,當時沒有人聽得懂,但是,時間證實了他的遠見是正確的,如今創造了微軟如此巨大的公司,就是一個人在一個時候他能打破成規,把軟體想像成不只是支持硬體,而是本身有商業價值的東西。Wikipedia現在大家都用得很習慣了,如果在20年前可能也有很多人無法相信,人們總是想說百科全書一定是找專家來寫,平民寫的百科全書怎麼能讀呢?但是我們忽視了可能有長尾現象,專家寫不了那麼多且細緻的東西,群眾的力量,Wisdom of the Crowd,卻能產生最巨大的知識結構,這也是跳脫原本思想的框框,當然我們今天談到的雲端運算,其實本身也是跳脫原本思想的框框,過去我都是一台一台的PC,現在我們突然發現PC裡面不用儲存一大堆東西了,而且不只是PC可以用雲端運算,手機、電視、汽車都可以上網接觸到data center,雲端運算對用戶來說,突然提供了一個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用不同的設備來接觸到私人的資訊,而且資訊是不會錯誤的是可以同步的,所以它本身也是帶來一個革命性的改變,所以我認為,如果真的要做創新的人,我們要讓自己的頭腦訓練得不要是被鎖在盒子裡面,要能夠打破成規,這兩個是我覺得創新需要考量的事情。

第三談到實際的應用,還有創新是如何做的呢?還是很多人想創新總是想到把理論打得更深一點,把技術做得更強一點,這個固然很有用,但大部分有意義的創新,21世紀的創新,都是在整合不同的領域而不僅僅是再把一個領域做得更深.這裡我可以舉幾個例子,「烤麵包機」其實本身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東西,把麵粉、雞蛋丟進去,麵包就完成了,這個東西是創新的,我們把它拆分,裡面不就是一個攪拌器和一個鬧鐘的一個烤箱嗎?它就是一個結合,但是,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創新;例如,Google它真的很新嗎?也許它的技術是,但其實我們懂搜尋的人就會知道它其實是information retrieval的技術,它其實是存在了50年的技術,加上一個networking把資訊連接起來,加上一個很好的用戶體驗,在加上一個crawler,再用hardware、 parallel processing處理全世界的資訊,最後能做出這麼好的搜尋系統,其實它是結合了多領域,它並不是在某一個領域裡,發明一些很深的理論;剛剛談到我的博士論文,裡面也沒有很多新的理論,當時我想到的是如何把統計、語言學...等,再加上模式識別,就像今天談到的雲端運算、智慧型汽車,都是把很多不懂領域的東西加在一起,很多21世紀的創新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我會在這裡建議,學生應該跨領域的多學東西,因為它能刺激更多整合領域的思維。

第四,創新其實越簡單、簡約越好,我們想到創新,往往會想到很多複雜的東西,很難的東西,或是看不懂的東西,例如相對論這些我們都看不懂的東西,但那是過去的創新了,今天的創新其實越簡單、簡約越好,簡單、簡約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簡單的東西背後也是很複雜的,但我們千萬不能把複雜的思維擺在用戶面前,一擺在用戶面前,他們就不敢用這個東西了,創新者要把困難複雜的事情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給用戶帶來簡約,Google就非常的簡單,就是一個box,很多人愛它就是因為它是一個簡單的box,但它的背後是什麼呢?其實是雲端運算,是非常困難的數據算法,所以,第一個概念就是給用戶簡單的概念,無論背後有多複雜,第二個概念就是背後的概念也不用複雜,學科學出身的人都想把事情弄得很複雜,讓別人看自己很厲害,記得我在寫論文的時候,我們總是想把一個簡單的算法弄成一個數學公式,這樣看起來很有學問,其實真正有用的創新,真正有用的點子,真正能解決問題、方案的方式往往是最簡單的,我記得我曾經跟一個團隊談到一個問題,當你在做搜尋的時候,為什麼大家都只打兩個字?如果肯打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搜學結果就會非常精確,我們有沒有辦法去引導用戶打更多的字?當時科學家就想用人工智能系統,把問題拆分出來,分成主詞、受詞…等來回問用戶,變成一個問答系統,也有科學家說我們能不能給用戶一個提示,請你打一個很長的句子這樣會更精確喔!或者,有科學家說能不能想一個新的技術,當用戶打的比較短的時候就建議用戶,你要找的是這個還是那個,最後我們發覺一個比剛才都還要簡單的方向,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用戶輸入更長的詞,其實不必那麼麻煩,只要把搜索框變大,有此看出,花很大的功夫創造了技術,其實不一定能達到效果;第二個例子是語音合成,這是如何教電腦講話?當時有一大堆科學家思考,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數學的方法來模擬聲帶的運作,另一個科學家跳出來說,要做語音合成還不簡單,把一個人叫進來講話,把每一個字都講一遍,然後剪貼起來就是語音合成了,聽起來還不錯,可是有抑揚頓挫的問題,可能連接的不好,後來,科學家把這個錄音的人扣下來,錄一兩個月,在加上一點簡單的處理,今天各位聽到的電腦語音播放技術,其實就是小學生的剪貼。當然很多問題需要很多複雜的解決方案,但在沒有必要的時候,我希望大家追求簡約。

第五點,我想談的是對未來創造做大的價值,創新加上應用等於價值,怎樣才能價值最大化?在這方面,Apple在iPod的創造上是很了不起的,他們看到了趨勢,然後做出了產品,我們來看mobile Internet,我們是不是能從過去的歷史洞悉未來,洞悉未來最簡單的方法,橫向整合不同生態系統,例如我們都是知道,大約20年前,有一個人人都想要的裝置,叫做McIntosh II,人人都想擁有,但是要美金5,000元,但是有一件事情發生了,就是橫向整合,微軟專注的把這個軟體做好,電腦硬體製造商專注把PC做好,微處理器晶片公司專注的把晶片做好,他們三個用一個標準的接口來對接,在橫向整合之下,雖然了不起的蘋果要5000塊錢,可是橫向整合之下可以做出只要1000塊錢的PC,能做到跟Apple幾乎依樣好的個人電腦,最後PC占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至是從過去PC時代我都還記得的一個現象.今天我們又想到同樣的問題了,iPhone多好,但是蠻貴的,如果我們可以預測一下,未來會不會有同樣的iPhone也可以做一個橫向整合,是不是可以靠這個把價位降低,這就是一種洞悉未來,這是用過去的商業模式來推演未來,應該風險會更低一點,但1000塊人民幣是不是有用的呢?我們可能要更進一步的做市場調查,由大陸做調查發現,2000塊人民幣是一個很大的關卡,很多人不願意買超過2000塊錢人民幣,1000塊人民幣又是另一個關卡,我們調查出這個關卡後,如果真的這麼一個生態系統,它能過把價錢降下來,若能夠做這樣的推算,就可以得到一個有潛力的方向,我們不用擔心iPhone賣得太貴,因為靠這些東西,就像靠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它會變得更便宜,所以要做更多這方面的創新。

第六,是把握用戶的需求,最終用戶要不要買你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做了一個很好的創新,但沒有人買,那也是白做,所以當我們申請專利,律師教我們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專業要考慮novel和useful,例如,我們做一個音樂播放器,叫做iPod,這個東西在當時是novel和useful,但如果在衛生紙上面做一個iPod,這就是novel和not very useful,所以我們考慮每一個東西的usefulness,要考慮它是不是有它的價值,我們不要做對用戶沒有意義的創新,要做創新先要想有沒有用,我非常相信一句話,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novation,我們往往在需求之下,會逼我們做很好的創新,剛剛談到的麵包機,它是怎麼創新的?是誰創出來的?我們發現是日本的松下公司,它發現一個現象,當時的日本婦女開始上班了,但日本的老公們還是希望老婆每天做新鮮的早餐,於是松下就在這個需求之下想出了麵包機;中國的袁隆平教授發明的Hybrid Rice (雜交稻米),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大陸在60年代,在飢荒下所受的苦,所以他決定往這個方向去做;往往我們有需求,看到國家或社會的需要,會促使我們做創新,這是一個好的事情。

剛才我們也看到了,如果我們要更深入的理解用戶的需求,我們談到了mobile Internet,這時候可以更細分的去了解,如果我們要做mobile Internet的創新,我們的用戶到底是誰?他們需要什麼東西?在中國大陸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有三種人,像是iPhone、Andriod的用戶其實是高端白領階級,他們不是最多的用戶,更多的第一批用戶其實是年輕人,他們已經會上網,但還要加上行動上網.再後來一點,可能是軍人或男人,他們通常不上網,但會用手機做第一次上網,如果你去分析印度的話,你就會發現中間那種人不太存在,主要是左邊或右邊兩種人.所以在印度創新,你就要假設你的用戶沒上過網,如果你要捕捉左邊一大群人的話,但是自中國創新的話,你就先要看怎麼捕捉中間那群人,然後再慢慢想怎麼找左邊這群人,所以這樣對用戶的理解和調查,是非常關鍵的,同樣當你知道你的用戶是誰的時候,用戶在中間是普通的用戶,學生及年輕人,你就可以去調查,他們願意花多少錢?年齡有多大?心裡價位是怎樣?這時你的產品的方向,還有對科學家及工程師的要求,就非常清晰了.清晰以後,還是不能把這種圖放在工程師面前,如果你給工程師或科學家看這麼多圖,他可能腦子都昏了,他照想他自己想的,所以在蘋果公司有一個很好的創意的方式,叫作Persona,就是針對這接用戶群,挑幾個最典型的,能夠覆蓋最多已有用戶的,然後把這些用戶,很形象的描述在科學家面前.在創新工廠,我們擁有Persona的方式,我們沒有畫很多圖讓很多工程師來看,但是我們會描述我們第一批產品,可能是面對這四種用戶,他們分別可以看到是什麼樣的人,收入是多少,做什麼工作,學歷有多高.因為工程師或科學家會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就是用戶,這麼做的話那就糟了,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工程師或科學家,都是在科技方面很靈光的人,他們會設計出他們會用得很爽,但一般人拿到手不知道要怎麼用的產品.所以你要這些工程師或科學家不要走錯方向,不要發明那些他們個人愛用,但是真正用戶卻不愛用的產品,你最好把這些用戶,用形象及圖片的方式放在工程師或科學家面前,這是第六個介紹。

當你要理解用戶時,你可以做各種實驗,來更深度的理解用戶,以下是在Google曾做過的實驗,大家可能會認為,用戶就是用戶有什麼不一樣,但不要做這種假設,全世界每個地方的用戶都可能不一樣,我們可以假設搜尋就是搜尋,但這裡看到的是,左邊的是美國用戶,右邊的是中國用戶,同樣的搜尋結果,他們眼睛看的地、用滑鼠點的地方就是不一樣,美國用戶是非常目標導向的,看到的結果就去看,然後一點就不在回來了,但是中國用戶是到處看、到處點,這裡的重點告訴我們,你不要假設兩個國家都是一樣的.那麼這對產品設計有沒有關呢?當然有關。對中國用戶的話,既然他到處都想看,所以每次中國用戶點擊之後都會打開一個新的視窗,而美國用戶會覺得很煩,我只要看一個節目幹嘛打開一個視窗,有此可見必須深度的了解用戶。

最後一個創新的方法是時時修正,這也Google所提倡的,Launch Quickly, Repeat Often.在這個Internet的時代,不要去設計10年、20年或30年,我想在所有的行業都想盡量縮短,尤其在Internet,有可能再多等一個月,競爭者就起來了,所以Google提倡努力嘗試,誰有一個點子先做出來丟出去,如果你不知道好不好其實沒關係,你可以把Internet當做你的實驗室,讓百分之一的用戶先試用,他們覺得不好再關掉,大部分的人都沒注意到,Internet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是一個實驗室和一個數據庫,它可以是有針對性的而且可以得到用實質用戶回饋及可衡量的媒體,例如設計汽車的時候,不可能設計兩種汽車,讓百分之五十的人開一種,讓百分之五十的人開另外一種,然後看開哪一些車的人發生車禍少一點,就做那一種車,這樣對用戶不負責,開發成本也很大.但是Internet沒有關係,假設我們在做一個搜尋公司,有一批設計者認為左邊的比較好,一批設計者認為右邊比較好,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我們可以考慮讓一半的用戶永遠用左邊,一半的用戶永遠用右邊,然後用Internet來衡量,哪一邊的用戶逗留的比較久,得到結果的速度比較快,離開你的頁面的速度比較低,那我們就可以假設那是用戶較喜歡的,過去要做很大的Focus Group調查才能了解用戶,當你有Internet的時候,而你做的又是一個雲端的軟體的東西,那們你就可以讓用戶來做最後的決擇,讓他們告訴你到底哪一個是最好,這其實是雲端運算帶來的最大的好處,今天我談到的創新就是這七點,希望對大家又一些啟發和意義,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吳敦義院長與李開復董事長及本會李鍾熙理事長合影
(左起為 李開復董事長、吳敦義院長、李鍾熙理事長)


李開復董事長與本會李鍾熙理事長意見交流
(左起為李開復董事長、李鍾熙理事長)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