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山 最新消息 活動報導 菁英專訪 玉山刊物 會員動態 合作專欄 週年活動


菁英專訪
PEOPLE


 

推動兩岸科技交流與廣納新興產業

創會理事長劉兆玄期許台灣玉山邁向新境界

文:朱麗芝

展望玉山未來應加入新元素

台灣玉山於2000年成立,當時聲望隆盛、學養均豐的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先生被推舉擔任首位理事長,邀集科技界各方菁英,組成理事會與秘書處,舉辦活動,出版刊物,打出響亮的名號,奠定台灣玉山的發展基礎;劉理事長不辭辛勞,又親自出馬促成香港玉山、新加坡玉山及南加玉山的成立,期勉玉山人應連結成為全球科技界華人的知識經濟體交流平台。劉理事長後來被倚重出任馬英九政府的第一任閣揆,2009年從行政院長卸任後目前擔任總統府資政及中華民國文化總會會長。2010年全球玉山第二屆高峰會除邀請劉資政擔任晚宴演講人外,並推舉他為全球玉山榮譽理事長。今年(2011)正值台灣玉山十年有成,本會特別走訪劉創會理事長,請他談談對台灣玉山十年的勉勵與期許。

劉兆玄創會理事長表示這幾年因行政院工作的忙碌,沒特別參加台灣玉山的活動,但知道繼任的幾位理事長及秘書長均做的很不錯,相當有創意。他說他很瞭解在台灣發展像玉山這樣的非營利組織或協會是很困難的,要不斷的調整方向與做法來推動事情,好在後來的幾位理事長與理事們均有不錯的想法與做法,他對大家的努力相當欽佩。他也盛讚台灣玉山與美國及全球各地玉山區會之間的互動及連結,均做的有聲有色,相當不錯。

在前段全球金融風暴的當中,劉兆玄相信台灣玉山在籌措經費方面有著若干程度的困難,但他相信愈是在困難的環境中,玉山的活動對大家就影響更大。「這是需做改變、需做調整的時候,玉山是個平台,大家藉此平台可以交換意見,互相鼓勵,並發掘新的機會。」

他說,2000年,大環境總算是度過了金融風暴,玉山會員中有許多專業人士,有科技界、有創投界、有企業界,應對未來有信心,一切在好轉中。台灣也是在整個經濟體中V型反彈最快的國家之一,不論民間或政府,大家均做了不少正確的事,從結果來看,成效是相當Great,這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在這過程中,玉山平台的活動,不論是「科技論壇」或「玉山小聚」活動,均對大家有正面的影響。「別的不說,至少已發揮了互相激勵的效果,」他說。

面向未來,是更好往上走的局面。他勉勵玉山人在規畫未來的活動時,不論是募款或其他方式的活動,要更努力、更積極,因為整個客觀環境已比過去一、二年更好。「基本上,我對整個玉山的表現給予正面的肯定,玉山將有樂觀的未來是可以預期的。」他說。

全球玉山目前有十六個區會,最新的區會是2009年成立的四川籌備會,深圳、上海、北京都正在籌備中,並已隱然成形。

台灣近年來也與大陸有密切交流,如何藉玉山的平台加強兩岸或全球之間科技界的合作與交流呢?劉兆玄指出,現今的大環境除了經濟的指標往上走且有大幅的反彈以外,另一個就是ECFA的簽訂後,對兩岸的影響是各有所得,有些對台灣的企業界是更立即有幫助的。所以他提到當初台灣玉山成立時,他就提出希望玉山這個組織是全球知識經濟體的平台,當時並請全球玉山授權台灣玉山,就近去推動新加坡、香港及大陸的玉山區會。但在當時在大陸成立玉山很難有突破,現在ECFA簽了,大陸的尺度也與八、九年前有一些改進,玉山若能在大陸找到些想法與做法都志同道合的民間組織,透過玉山這個平台,伸展至大陸,如在成都已成立的玉山組織,又如此次全球玉山去武漢參加「田長霖講座」等活動,均很值得鼓勵。

除此之外,劉院長表示,玉山以前是以科技為重,但他認為今後可以把文創放進來,過去以為科技都是些硬體的東西,似乎與文創類的東西不配合,但事實上,今天政府在推動六個新興產業,很多不是傳統硬體的科技,卻與玉山宗旨符合。就以文創來講,內容與文化相關,但在表達上或是在創意上,很多是新科技的。他舉例,在全世界熱映的「阿凡達」電影,有人覺得這是文創,但他看是個科技的東西,故事內容很普通,沒太特殊性,就是一般小朋友也可以寫的,現在年輕人在網路上寫的小說也要比這電影故事更複雜些,但「阿凡達」的創意在於表達,它其實是高科技所引出來的東西,並不見得有深度創意的文化內涵。

「其實,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也有很多與新高科技有關的東西,甚至以新高科技做為趨動力(drive),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他覺得玉山過去以科技的會員為主,若能再加上這些新的因素,是不錯的做法。過去玉山有電子產業、通訊產業、光電產業,後來在台灣辦了幾次創業論壇,廣邀生技界進來,現在有不少生技界會員進來了,現在要再度辦些活動,邀文化界的進來,讓台灣玉山可以很及時的反映出未來科技的新趨勢。

劉兆玄在行政院長任內曾提出六大新興產業,其中包括有文化創意。如果玉山也將文化創業等別的領域納入,這樣就會有新的idea、新的活動、新的會員,這些新加入的因素與原來的東西產生新的交互做用,這就是一種有意義的重新開始,讓不同的專業人才在這個平台上產生新的交輝與新的效果。如果一直固步自封在原來領域中,這個協會就不能真正顧及到未來的需求,發展就會打折扣了。另外,他提到在六大新興產業中,像提昇生活品質的健康照護、綠色能源等均可以慢慢加進來。現在許多原來做電子工業的大企業,現在也有興趣往多方面來發展,所以玉山辦這些活動就容易得到企業的支持,玉山活動也就變的多彩多姿。

文化總會推動臺灣及兩岸的文化事業

¡申請甲骨文為文化遺產

劉兆玄現在擔任由總統所委任的文化總會會長,過去文化總會會長職一向由總統兼任,他是第一位非總統的會長,「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主要是藉重其高度來呼籲、整合與推動台灣的文化事業。」文化總會的人不多,但只要文化總會登高一呼就能把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整合起來。

劉兆玄會長說文化總會在2010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申請甲骨文為聯合國文化遺產,但現在似乎有點困難,未如預期的順利,「因為聯合國雖然並未拒絕,但仍在拖延此事。」文化總會為此還開了一個國際研討會,英、法、美、日本對甲骨文有研究的權威學者均支持這個案子。劉兆玄說,「目前我們仍在等待中,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估量他們所考量的可能還是一個登錄的問題。」一般來說,要申請為文化遺產,必須登錄文化遺跡所在地的國家,但甲骨文的申請所在地若是在台灣,馬上就會有若干爭議。

目前文化總會正在想另外的做法,就是以地區來申請,譬如有些案例,像非洲文化遺跡當初是在一片地區,現在已劃分為許多國家,這文化遺跡非單屬某一國家,所以不能用國家來申請,乃用區域來申請,登錄在一個國際的 NGO下面。現在保存甲骨文並做學術研究的,以台灣為最大宗,大陸也有,日本有,英國、法國、加拿大都有,台灣可以與他們聯合起來一起來申請。

¡走讀台灣將成為「隨身帶」

文化總會目前還有一個有意義的工作正在進行,就是組成一個團隊到台灣每一個縣,與當地文史工作人員、退休的老師,深入瞭解那個縣市地方文化特色,將之寫下來,記錄下來,不但有紙本的出版,也登上網路。目前台灣25個縣市都正在陸續做,這叫做「走讀台灣」,放在文化總會網站或是教育部網站。劉兆玄盛讚這個「走讀台灣」做的品質很好,有創意,可惜有許多早年拍的東西無法做成digital,必須重做。」目前有個台灣公司「宏馬」已取得技術,要把這個東西放上I-Pad,推至全球,大家就可以在I-Pad上隨時來讀取。「這可以把台灣各縣市的介紹變成”隋身帶”」,劉兆玄說。

¡中華語文資料庫

另外,在與大陸合作方面,文化總會要做個中華語文知識庫,由兩岸的語文學家來建立共審機制。劉兆玄會長說:「兩岸經過六十年的分開,許多詞彙的讀音或使用方法或意涵已不一樣,現在將這些異同全部做成資料庫,任何人均可以來看。」其中繁、簡字將同時並列,不同的解釋、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語音均同時陳列在這個資料庫中。正好現在雲端科技的儲存量很大,可以無限制的擺上雲端。「這是一個偉大的計畫,兩岸從來沒有如此做過。由於這是文化,所受到的阻力也較小。」

過去兩岸各做各的,現在就為這個共同的資料庫規畫好,雙方分工合作,然後互相check內容的正確性,經雙方同意後就放上雲端資料庫。「這將是兩岸最完整的語文百科全書,有權威性的,這是了不起的大計畫。」初步做出來的架構已在2010年12月展示,將吸取大家意見來做更多的改進。劉兆玄期許這將會是傳之久遠、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兩岸的漢字藝術及閩南文化交流

文化總會還有許多事情在進行,今年他們還要做漢字藝術的推廣,包括漢字所衍生出來的其他相關藝術,如金石、舞蹈及設計等。他們準備在臺灣辦一次「兩岸的漢字藝術交流」展。

還有一個正在籌劃中的工作是「兩岸及國際閩南文化交流」,由台灣與福建省先做一個計畫,拋磚引玉,希望這個兩岸閩南文化節慶會將來能變成為國際的一個交流平台。因為南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閩南文化,又加上了南洋風味。希望這個閩南文化節慶將來可以在各地輪流舉行,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目前閩南文化確實已國際化,全球包括大陸、台灣、東南亞等地,至少有四千萬以上是閩南人。」

人生轉換角色,喜歡自己的每件工作

劉兆玄是化學博士,從過去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長、交通部部長、國科會主委、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黨智庫、東吳大學校長、行政院院長、總統府資政、臺灣玉山理事長,現在是文化總會會長,職位有大變化外,所涉的領域也有很大的跨行。那他是如何轉換角色呢?

劉兆玄表示他的哲學很簡單,他不會去特別在意一定追求做什麼事情或是喜歡做什麼事,乃是嘗試去喜歡所做的每件事。若是喜歡自己做的每件事就會想法去做出不一樣的結果,當有成就感時,就會更喜歡這工作。若是原來人家怎麼做,你也怎麼做,這成就感就低,做起來就容易厭倦。所以劉兆玄就是以這樣的一種心態與想法來面對每一次不同的工作、挑戰或是機會。

劉兆玄說他當年完成學業就做教授,一直以這樣的想法來做好教學及科研,做的很有成就感。然後就做了行政工作,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校長,又曾擔任國科會企畫處處長,國科會副主委、主委,每換一個位子就有不同的挑戰,但他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處理。這其中比較辛苦的階段是從學術界跳到擔任交通部長的時候,雖然還想要抓住學術研究的工作,後來發現不能兩全,就只好做一個清楚的切割,放開了學術的工作,專注在交通部長的職份。

「但回顧過去這麼多的工作當中,做的愉快、虛耗的事又少的工作還真是在學術界裡。特別是從做教授到做校長這段時間裡。」他回憶說。

劉兆玄做了兩次大學校長,一個是清華大學校長,一個是東吳大學校長,這二者之間有何不同的感想與經驗呢?「這兩個學校定位不一樣、性質不同,你首先要把學校的定位弄清楚。清華大學是一個研究大學,東吳大學是一個教學大學。當時所有的私立大學均希望變成為研究教學大學,但是資源不同,必須技巧的引導至它最適合扮演的角色。」所以他在東吳時,在很短時間內就把東吳變成為得獎的教學大學,教授努力教學就得到鼓勵,「若行有餘力,在有限的資源中,還可以做研究,當然要支持,但不會如清華大學那樣,”研究”是首先必須的要務。」他分析。

年輕人要培養自己的「五識」

擔任教授與兩個大學的校長,劉兆玄對年輕人有什麼勉勵嗎?他說現在年輕人資訊來源很多、很廣,也許不太需要老人家的話,但就是因為資訊太發達、資訊太普及,他擔心的反而是年輕人如何取得最有用的資訊以及要有最好的判斷。

「一個人精力有限、時間有限,現在資訊很多,又很容易取得,所以必須做最有效的運用,若花太多時間在網上埋在那些垃圾資訊中,就可惜了。」他說。

所以今日年輕人的問題不是沒東西可讀,乃是可讀的東西太多了。年輕人需要有正確的判斷力,對某些資訊要深入探討。年輕人活潑、有創意,若來者不拒的接受所有的資訊,就不能培養自己的判斷力。網路上的很多東西是虛擬的,也有不少錯誤的,甚至充滿了陷阱,若沒有判斷力,會容易迷惑。

他說,從事企業的人都知道,判斷力很重要,大小事做決定均需要有很強的判斷力。所以他勉勵年輕人從年輕時就要培養一些自己看事情的深度,做正確的判斷,能多涉獵自己專業知識以外的其他的東西。人不單是要在自己的專業上有好的表現,也要做一個有品味、有樂趣的人,可以編織一個有豐富內容的人生。「只是”才”,不是人生的全部。」他說。為何年輕時來培養?乃因年輕時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心境都不一樣,年輕時打下基礎,將來一定會有用的。

劉兆玄在東吳大學做校長時提倡「五識」(5 Senses),就是知識、常識、見識、膽識、賞識,如果常去培養自己這五方面,就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人生。知識(knowledge)不用講了,大家都知道。常識(Common Sense)很重要,許多的idea都來自於常識,不是源自於專業。見識(Vision + Insights)是指看的深、看的遠,若只是“見”,沒有“識”是不夠的。膽識(Courage)也一樣,有“膽”而無“識”,也是沒用的,有了膽識就能在關鍵時刻做大膽而正確的決斷。至於「賞識」(Sense of Appreciation),不單是欣賞藝術,可欣賞的東西很多,包括欣賞你的對手,欣賞你在事業上與你競爭的人,他們一定會做許多事讓你佩服。「在廿一世紀的年輕人每天碰見的人,是你的朋友比較少,是你的競爭對手比較多。」

那麼?如何去培養自己的這五識,建立自己的深度觀察力與決斷力呢?劉兆玄說不外乎看、聽、閱讀、與別人探討事情或是自己思考。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五識,每個人每天均經歷一些事情,有人可以認真思考事情,有人就比較淺,與人討論事情就打屁,若是思考就胡思亂想,若是讀書就看一些好玩的、好笑的,娛樂為主的,若全是接觸這些,就會比別人少些東西。「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若全是這些東西,自己的思考就比較不夠深度。」他強調。

劉兆玄也鼓勵多「閱讀」,因為閱讀是吸收別人的智慧,若再加上自己的體驗,在生活中的各種看法就會比別人深遠些。「這是一個一生之久,與時俱進的學習過程,不是修一門課就可以得到的。」他語重心長的說。

10663北市復興南路二段268號5樓之1 電話: (02)2738-7415 傳真: (02)2738-6346
E-mailservices@mjtaiwan.org.tw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 • 版權所有©Monte J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